初中生物工作室

教学随笔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初中生物 >

学习与思考——工作室听课有感(王小娟)
2022-12-19  作者:mjs3czsw  浏览:
学习与思考

——12.9工作室送教听课有感

泰兴市洋思中学 王小娟

129日下午,工作室成员集中城东实验学校听课与学习。本次由工作室蒋伟民老师和顾红霞老师送教两节课《动物的发育》。这可谓是“同课异构”,让我在学习之余也对《动物的发育》这节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蒋伟民老师的这节课,上课的流程分为导入新课→回顾鸟卵结构→观看《鸡的发育》视频,回答4道思考题→观看视频《破壳而出的小鸡》、《鸽子破壳而出》,总结鸟的发育类型→出示初夏童趣——捉蝌蚪,导出青蛙的发育过程→出示《青蛙的发育》视频,比较蝌蚪、成蛙的外形、呼吸、食性、生活环境,从而分析得出青蛙的发育类型为变态发育→出示“洋辣子”图片,播放《家蚕的发育》、《蝗虫的发育》视频,对比两者的发育过程进行分析,形成概念图→请你判断,出示《蜜蜂的发育》、《蚊子的发育》、《苍蝇的发育》、《蟑螂的发育》、《蝼蛄的发育》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这几种昆虫的发育类型→课堂作业,巩固所学。

顾红霞老师的课堂流程:提问有性生殖的起点,分析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之间的过程为“发育”,导出本节课课题→猜一猜三类生物,揭示本节课将着重讲解这三类动物的发育→通过播放《小茶缸破壳》视频,引导学生分析鸟类的发育,其中对于鸡卵孵化过程中重量变化,则通过分析图标的方式,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又能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出示雏鸡和雏鸽图片,分析总结早成鸟和晚成鸟的特征→拓展灰椋鸟育雏图片,对学生进行潜在的思想教育→出示《青蛙的发育》视频,结合手机投屏《青蛙发育浸制标本》,让学生对青蛙的发育过程有所了解,并通过让学生对颠倒顺序的图片进行拖动排序,加强理解→出示畸形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爱环境→请同学读《养蚕日记》,让学生分析昆虫的发育过程等,对昆虫发育类型进行比较。

听课反思:两位老师都是资深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各有不同,蒋老师注重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视频和图片的穿插使用,让学生对于本来远离生活的生物学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顾老师更加关注对社会现象的引入,如畸形蛙、“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也无形之中符合生物学教学要凸显生命观念中的生态观和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顾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很关注学生课堂状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另外用好多媒体促进教学,也是我在这节课上学到的地方。

一直在想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在哪里?总有个感觉,一个人虽然也可以走发展之路,但不如一群人走合适,在过程之中,一些思维的碰撞也许就是思考的灵感吧。最近一段时间,借助工作室这样的平台,到过常州学习,了解别人在模型上的思考、在教学上的想法;听过工作室成员的听课,每次都能有所感触,或赞同、或否认,都将形成自己的观念。学习机会难得,确应珍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