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工作室

学科视野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高中政治 >

朱秀锋:厚植定力 守持恒力 奋激动力
2023-07-28  作者:mjs3gzzz  浏览:

一、守住初心,执着潜行

首先我来说说初心:指自己最初的那个状态,是自己最初信奉的理念,坚信的原则: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关于守住初心,我想借用郑板桥写的一首诗“竹石”来表达意思。(读诗,说出诗中蕴含的意思)。然而,物质生活的富裕,带来人们精神的虚无,生活、工作不知所向,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现世浮躁,耐心难继。有时候,人难以“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多元多变的社会里,让我们面对选择时,无法直指内心,触及初心,拨开浮华,回到原点。

    那我们如何守住初心呢?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你将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教师。——收拾精神,并归一路

明朝人洪应明写了一部感悟人生,体悟生命,劝勉他人的书叫《菜根谭》,文中说到: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意思是:做学问就要集中精神,一心一意致力于研究。仔细揣摩《菜根遭》这句“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实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集中精神,心无旁鹜,第二层,精益求精,不浅尝辄止。综观世间学有专长之人,都是对某一领域有所偏好,并专注于心,穷根究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学有所成。学问之道最忌讳的就是不能专一。但事实上我们在求学之道上恰恰最难做到的就是专一。其中缘由大约有二:一为学杂,二为多欲。生活中无论什么事,只有把精神气力集中在一个地方(教好书、育好人),才能心想事成。我们不少老师为了追求身外的名利而偏离了自己的初心,我想菜根谭说的收拾精神,并归一路”的话语对我们还是有警示意义的。我们一旦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就要集中精神,心无旁骛,即使时代在变,生活在变,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潜行”

“潜”即潜心学习,潜心努力,潜心反思,潜心感悟。沉潜,从字面意义来说,即在水中潜伏、沉没。从引申意义来说,即思想感情深沉,不外露,集中精力,潜心研究。昙花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蝉虫用四年的地下修练,才换来一个月的放声高歌;企鹅用竭尽全力的沉潜,才换来迅猛的腾空而起……自然现象向我们透示着一个哲理:沉潜是绚烂前的孕育,沉潜是高亢前的酝酿,沉潜是腾飞前的蓄势。   

有一种毛竹被人称为“魔法毛竹”,在它一生的最初五年里,你几乎观察不到它的生长,即使生存环境十分适宜也是如此。但是,只要五年过去,它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以每天两英尺的速度迅速生长,并在六个星期内长到190英尺的高度。毛竹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是它那长达几英里的根系。其实早先看上去默默无闻的它一直沉潜在地下,不断壮大自己的根系,它用五年的时间积蓄了快速生长的能量,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棱,笨重的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呢?原来,在将要上岸之时,企鹅猛地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画出一道优美的U形曲线,落在陆地上。  

不管是毛竹在地下的沉潜,还是企鹅在水下的沉潜,都是为了蓄势,为了积聚破土而出、破水而出的力量。这样的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甘于沉潜下去,才可浮出来,毛竹和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生同样需要用沉潜为成功蓄势。  

我们从事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承担着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就需要做到——恒心不变水滴石穿。简单地说,就是要“执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这种执著精神一要执著于目标。我们应该把困难当作培养坚强意志的磨刀石,迎着困难上,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养为实现目标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磨练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意志。二要执著于小事。平凡的生活、工作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做事有始有终,待人始终如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的意志就是在无数件小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三要执著于自己不感兴趣却有长远意义的事。学问之道并不是每件事都能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面对是一件有长远意义的事,但这事并不是我们感兴趣,也不要消极回避,因为它可能就是上天赐于的考验和锻炼意志的好机会。

学问之人,但凡有恒心,其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会在学习中自然得到提高。因为专注,所以享成。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二、厚积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一)要做有心人

一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世界,也不是有钱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名师、学者是我们此生不懈的追求,也是国家、社会乃至学生对我们的希望。然而,在教育教学中实践中,培养学生也好,自我成长也好,都是一个长期渐变地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不要轻易说放弃。“板凳坐十年冷教书育人多与枯燥和寂寞相伴。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人才是熬出来的,本领是逼出来的。我们要把持住自己,甘于寂寞,埋头苦干。静心研读以涵养个人的书卷气,潜心研修来聚集自己的文化味,以长远进击的动力宁静求真的恒力致力于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央视著名主持人任鲁豫:所有的境界都来源于心底的热爱,不图回报的热爱,才可以把这份职业做好。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褒奖,不要太在意舞台光环。脚踏实地,真真切切去触摸和热爱这份职业。

(二)把自己看得低一些

俗话说:“懂得低头,才能出头。”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挺胸昂首迈着大步,不料进门时撞在门框上。迎接他的前辈见此情景,笑笑说:“很疼吗?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无独有偶,有人问过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人人都可以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适时的低头,不只是一个动作,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的胸怀,是忍的境界;适时的低头,不是委曲求全的懦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深谋远虑。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记住低头就是要记住不论你的学历、资历、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会里,你无疑是渺小的。要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的低一些,把别人看的高一些,把目标看得重一些。

(三)攀登另一种高度

我们都希望自己工作出色,成绩优秀,学术成果丰硕,能够在教育领域成为“高”人。我们追求学术的高度,更要追求精神的高度。1953年,登山家希拉里雄心勃勃来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在当地的一位牵着牦牛的小伙子的带领下开始了登山探险。然而在离珠峰顶不足一米的地方,登山家停下来说:“这是你的土地,你先上吧。”听不懂英语的小伙子因向前迈进了几步,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登上珠峰的人。谁能第一个登到珠峰之颠,谁就是世界第一“高”人,必将赢得全世界的尊重,并收获生前身后的荣耀。希拉里是一个深谙登山终极意义的登山家,登山不为了征服,不为征服后的光环,而在整个过程中体验、超越自我。希拉里的精神超越了世俗,超越了一座地理意义上的高峰,站到了另一个高度。“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止于至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有所得,更要德有所进。“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次科研上的弄虚作假,一次论文中的剽窃抄袭,都有可能导致一个人走向学术的堕落,最终都难免身败名裂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操守,诚信为人,严谨治学。

(四)时刻准备着

有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名言就是说明了平时做好准备的重要性。不错,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有看不到擦肩而过的机遇,也捉不到稍纵即逝的机遇。因此,我们需要随时做好准备。有一位著名的老教授准备在他的学生中招一名助手,学生们都非常想得到这个机会,于是都纷纷报名。教授的这些学生都非常优秀,然而名额就只有一个,因此非常的难以取舍。于是教授给学生们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等我下次再来的时候,谁将自己的课桌收适的干净整洁,谁就会得到这个职位。这位教授总是会在星期三时上课,因此,每到星期三学生们都会将自己的课桌收拾得干干净净,只是在平时就不会那么在意。然而,然而有一个学生和其他的学生不一样,他一心想的到这个机会,深怕教授会在星期三之外的日子突然到来,于是,他每天早上都将自己的课桌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是学生总是会上不同的课程,因此,往往是上午已经收拾好的桌面到了下午有凌乱起来。他又担心教授会在下午来到,于是又会在下午收拾一次。尽管是这样,他还是觉得不放心,于是,他每隔一小时就回去收拾一次桌面。可是,他又想到教授会随时到来,仍然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面不干净。终于,这个学生想清楚了,他必须时刻让自己的桌面保持干净整洁,随时欢迎教授的光临。一个月之后的某一天,老教授不期而至,这个学生也如的获得了那个职位。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是都是公平的,没有准备的人只能和它擦肩而过,做好准备的人才会把机遇紧紧抓在手中。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坐着等机遇的,躺着盼机遇的,甚至连睡觉的时候都会梦见机遇。只他们没有想到,这样一来机遇就会像满天星星,可望而不可即。到时候,即使机遇真的来到身边,他们也发现不了,更不用说捕捉和利用了。 总之,机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也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不可以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他的准备,在于它是否做好了知识、文化、思想、心理等多方面的准备,在于他是否勤奋和努力。

三、学会爱,“袋”装出发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李政涛《让教育理论站直在实践之中》的报告谈到“教育家如何从何而来”时,引用了人民教育家、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于漪老师“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句话。这个报告和这句话给我了很大启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都会而且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如何学做一名好教师”我想结合我自身的专业成长路径,谈谈自身的理解和体会,或许对大家有所帮助:学会爱,带着爱走进教育、走进课堂,历炼教师成长的“麻袋”、“口袋”、“脑袋”三阶段,方能成长、成熟、成功。

(一)爱学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装“麻袋”。

欧阳修言: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教师要实现自我成长,就必须自我更新,不断学习。如何学,向谁学?李政涛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谈到了于漪老师、叶澜老师对他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由此看出,我们心中要有“标杆”、榜样。我们要向“标杆”学,向榜样学,走“标杆”成长之路。为此,我们要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装“麻袋”。

1.兼收并蓄。就是将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向标杆学,就是要将他(她)们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吸收过来,作为范本和样式,在自身实践过程中去揣摩。李政涛教授用四年的时间学习了于漪老师写的案例、实录乃至文章著作。这对于我从教已30年的一名普通的思政课老师,感同身受。首先是要向书本学。天文地理,社会科学,专业知识、人生百味,生活百态,一应俱全。要向他人学。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教学经验,为人准则,处事原则,一眼尽收。要抓机会学。专家开讲时学,名师开课时学;请进来时学,走出去时学;专题研讨学,学术沙龙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久而久之,一本本学习笔记装进了助力我们教师成长的“麻袋”。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养成了摘抄、记录、剪贴的学习习惯,积累了几十万字的学习心得。

2.博采众长:就是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处。李政涛教授向于漪老师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向叶澜老师学习怎样听课和评课,向成尚荣先生学习如何倾听、回应和表达。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我们既要学高人之长,也要学普通人之长;要学专业理论之长,也要学实践经验之长。虚心求“艺”,不拘“门派”,致广大,尽精微。日复一日,一项项技能累积起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厚积薄发,蓄势腾飞。

(二)爱思考,去杂择专,取长补短,成“口袋”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思考,要明晰适合自身成长的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需要有专业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经验的指导。对于广泛涉猎,兼收并蓄而成,装满丰富、多元、繁杂的专业理论和经验总结的“麻袋”,如果不加以去杂取专,去粗取精,“麻袋”也会变成我们专业成长路上的“包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如何辨别有希望的线索,是研究艺术的精华所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能按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根据主宰当时的观念去判断佐证的科学家,最有可能认识某种确属新东西的潜在意义。所以,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路上,我们要学会思考,更要善于思考,简明“麻袋”,研成“口袋”。

1.去杂取专

我们教师必须清楚自身的岗位特点,习得做好工作所必备的东西去杂取专,去泛存深,精益求精。多问自己“缺少什么”、“想干什么”、“怎么干”。纵观教育界如于漪、钱梦龙、叶澜、洪宗礼等有专长之人,都是对某一领域有所偏好,并专注于心,穷根究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学有所成之人我以为,行业分别,道理一路。例如,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要努力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方法;学习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理论知识、特点和教学方法,专业的人一定要做专业的事。

2.取长补短

 有诗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无完人,关键要会取长补短,善于使用“装饰帽”和“修补漆”,优势互补196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实验室一次相遇,因为不同思路的交流与碰撞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因为彼此的合作和智慧共享,相互成就了对方。 看到别人的长处靠眼力,学到别人的长处才有眼光。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路上,我们都是学习员和追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如何做一名好教师,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概括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事业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为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将富足“麻袋”凝练成精品“口袋”提供了理论遵循和价值追求。

(三)爱实践,学以致用,交融共生,富“脑袋”

于漪老师说,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上课是教师最基本、最日常的方式,是化理论为实践的基本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源自课堂。正如李政涛教授在报告中讲的那样,课堂是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地,课堂是理论和实践的交换场,课堂是理论和实践交融共生的土壤,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家园。荀子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只有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所以,我们要学以致用,要把精品“口袋”运用到自身教学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发展,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历练基本功,提升创造力,让自己的“脑袋”富起来。

1.学以致用

培根就曾说过:一个人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精品“口袋”是我们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呢?首先是想用。要增强运用教育理论的主动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品质和能力;其次是能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突出理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当然需要专业的理论来指导;再次是善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用实践的结果对比反思预设,从而检验旧的认知,发现新的认知,发展新的认知。所以,教师要养成勤勉反思的好习惯。

2.交融共生

美国实业家约翰.D.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口袋”理论是灰色的,而教学实践之树常青。所以,我们要想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所建树,有所突破,就需要自我更新,自我革命。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理论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