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工作室

首页 初中数学工作室 > 学科视野 >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实验活动的思考(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 王爱光)
2016-10-28  作者:czsx  浏览: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实验活动    现象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潜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数学新课程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实验活动素材,搭建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大的操作平台。新课程实验几年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已成为现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普遍追求。广大教师充分在设计探究性为题情境和活动序列是所变现出来的热情和创意,为数学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然而我们也看到:部分教师倾力创设的数学探究活动情境,往往并没有发挥出其潜在的启导功能,特别是课堂上对教材中引入的数学实验活动过程往往是一滑而过,这样可以说是“赢得了起点,却失去了终点”,实在令人感到可惜,关注这一现象的成因,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就下列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现象之一    课堂上将实验活动的教学用时任意“宰割”
   众所周知,知识发生的过程教学非常重要,数学实验活动正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且不论其中包含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但从他可能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就值得每一位教师慎重对待,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学习的兴趣、探究与创造精神方面的作用更是其他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所无法取代的。
  如在有关《角》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要求学生把角放在白纸上描出来,再把这个角绕着顶点旋转180度,并画出所得到的角,引导学生思考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做中形成技能,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个性得到不同的发展。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时间却被大刀阔斧地任意“宰割”,随意处理,不少教师将这部分教学用时视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甚至完全剥夺了学生实验探索的权力,把知识直接抛给学生,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模式+训练”过程,学生是一种“接受性”、“训练性”学习。这种将实验探索活动的省略可能在短期内能有一定的成果,但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情感态度为基础的,与新课改的精神大相径庭。这也是造成学生普遍学得痛苦又感到矛盾:“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以后却不会用”的原因之一。
   究其原因,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他们对老教材老教法仍旧“情深似海”,不忍割舍,他们的理解是“新课程=老教材+新内容”,实际工作中,仍然是应试教育,急功近利。表现在过于受教育进度的控制、教学进展的速度快,重结论、轻过程,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学生从事实验操作的过程。
  《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就要求教师应由教学中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重结论轻活动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行程结论的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或模式,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对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实验活动不是大刀阔斧地“砍”,而是花力气“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现象之二     将课堂中数学实验活动视如“作秀”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课堂上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时间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成了普遍要求。《北师大版》、《华师大版》教材编排上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许多“空闲”的时空,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与选择性,给广大教师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基础开展创造性的教学留下了广阔的舞台。但是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些现象:课堂上一些数学实验活动形如“作秀”,或是“天马行空”。设计了实验探究活动,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但“惜时如金”,使得数学实验活动流于形式或是“闲庭散步”,本来三分钟解决的活动可能变成5分钟直至更长。这种现象在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中尤为常见。
  究其原因:一方面新课程的执行者--------教师没能真正把新课程的理念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仅停留于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一层面上,但不能把握住这个度,未能把教师这个活动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过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教学任务设置面面俱到、自然流畅,淡化了教学过程中的数学实验活动,学生无需费多少心力,即可一蹴而就,或者教学过程太快,没有留下让学生从事实验、操作和感悟的时空。
   应试升学的总目标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总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教学要围绕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节奏,“善始善终的完整性”和“精讲多练”的实效性才是成功教学的基本目标,而数学实验活动耗时长,难组织,难驾驭,这使得一些实验活动削减成了顺理成章。事实上,在新课改中,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不确定因素很多,不必非要讲完预设内容,因为学生的活动可能由于超出预期的深入性,而滞延了后续的任务的呈现,笔者认为教师的备课应延伸至课堂之中。其实,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不会弱于“圆满地说教”和“模仿练习”的效果,这应该说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个亮点,如何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理念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怎样加强数学实验活动的效度,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实验活动材料员,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基础和本地区实际情况查找资料,创设实验环境,设计实验方案。其次教师应是实验活动的指导员,于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差异性存在,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当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或头绪混乱对实验没有兴趣是,或进展缓慢影响速度时,教师都要作一些指导,把操作和讨论引导到适当的方向。第三,教师应是实验活动的管理员,实验活动中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己支配的,这就需要教师严格管理,不仅是课堂纪律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活动环境的管理,它包括考虑学生的要求,实验材料的利用,讨论的实施,有效问题的提出,学生积极情感的保持等。如对个别学生或小组活动无反应时,教师应积极介入其中,迅速摸清情况,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使实验活动得以进行。教师的管理还表现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随时添加某些可控制的数学元素,以探究、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对结果的影响,便于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探究。第四,教师应是实验活动的提炼员,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提炼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究观点和方法。
 
现象之三      教师代替学生从事实验活动
这种现象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实验活动问题情境后,由于对学生从事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放心不下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探究从而代替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或者教师平铺直叙,将实验结果直接抛给学生,消减了学生从事实验探究的过程,形成了学生学得“舒心”,教师教得“省力”局面。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该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与意义”。要使学生成为自主知识的“习德者”,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交流。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动机,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积极地态度和价值观。
数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活动,首先是改变了数学课程那种仅仅依赖“一支笔,一张纸”,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它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能得到相当充分地发挥,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好的数学实验活动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和方法的强烈兴趣,并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真正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数学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是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不仅有利于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应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尝试、探索、讨论和交流,学会运用实验、观察、推理和归纳的方法,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运算规律,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的教学,积极倡导学生运用从事实验活动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应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事一些实验探索活动,如掷色子、玩筹码、测心率和摸球等,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这样的过程经历,不仅能使学生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概率的意义,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内涵,而且能充分感受到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感受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不经历这样的过程上述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当然,强调实验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防守,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正确估计并努力提高学生实验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畏首畏尾,束缚住学生的手脚。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数学是贴近“身边的数学”,所以实验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便于操作的。教师应积极开发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教学资源,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如身边用具里的数学、农村稻田里的统计学、小商店里的经济学、建筑物里的几何学等,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活动,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强有力的着力点、支撑点和生长点。
综上所述,关注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验活动,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和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影响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事:数学实验的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绝不要以实验教学代替演绎、推理、证明和练习等其它方面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