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工作室

首页 初中数学工作室 > 课题研究 >

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农村学校留守学生教育刍议(三里初中徐新燕)
2016-10-28  作者:czsx  浏览: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深刻地告诉我们: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管是优秀的,还是一般的;不管是综合素质好的,还是综合素质相对低的;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他们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他们从小身处农村,接受的教育相对单一,家庭教育又无从谈起,所以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对农村留守学生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
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而生命需要教育的培育,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留守儿童满怀美好的希望走进学校,开始他学习的生命体验时,教育给予他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系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
然而,不同孩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接受城市学校教育的学生的不平衡性相对较小,而农村学校的学生这种不平衡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特别是留守学生之间。因为他们从小就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接受教育,教育的硬环境与软环境都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在这类学生身上留下“阴影”。也许有些农村教师往往在这些学生身上花了很多精力却收效甚微,以致不再抱希望。结果这些学生也就在不被人重视、不被人喜欢甚至被人厌弃的情况下体验不到快乐、感受不到成功甚至没有尊严,他们便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甚至在班级中变本加厉地捣乱,使老师更感头疼。因此,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每一位老师都必须面临的一个课题。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知识本位”、“师道尊严”已成过去,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个性发展才是教育的追求。每个孩子都是同样重要的,因此,应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困难的,他们都有发展的需要,发展的权利。而教育者,有责任创造一种宽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这种权利得以实现,让他们在校园中自信地学习,有尊严地生活,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后进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一、倾注爱心,让每个留守学生都享有一份爱。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个体地成长,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留守学生所面对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原因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以爱心做钥匙,才能打开学生的心锁,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农村教育者要想成功地引导好、教育好他们,就必须学会理解留守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走进留守学生的心灵,才能在心理学上体验留守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人格特点。
我班有个学生徐林,是中途从临镇地初中转学过来的,不爱学习,不做作业,而且习惯很差,时常违反纪律,是班里的“问题留守学生”。经了解才知道,他六岁时父母离异,现随父亲生活,而父亲又长期爱外面跑长途,每日早出晚归,很少顾孩子,他的所谓管教也是粗暴的批评、打骂,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是难免的。于是我开始耐心做他的工作。课下里与他平等的交流、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心和照顾。一天放学后,我在整理教室时发现他的抽屉里乱七八糟,有书本,有废纸,有吃剩的馒头,还有散发着怪味的跑鞋。我没有批评他,只是不动声色地为他进行了清理,收拾得井井有条。第二天,当我像往常一样从他身边走过时,他笔直的站了起来,真诚的对我说:“老师,谢谢你,以后我一定好好做。”果然,接下来他“好好做”了,老师和同学都看到了他的转变:他很少打闹了,他开始上课听讲了,他的作业开始完成并交上了,而且,他的脸上慢慢有了笑容,对他人和集体也多了一份关心。是的,是爱给了他信心,是爱唤醒了他的责任感。只有在爱心培育下的孩子才会充满爱心,才会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
二、给予尊严,让每个留守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尊重。
教育最基本的一个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建立起自己的尊严。农村留守生虽然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但作为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作为教师,我们应正视现实客观情况,尊重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缺陷,甚至尊重孩子的过失。孩子都是发展中的个体,让我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留守学生的每一点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留守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扬孩子的每一点成功…… 尊严无价,让我们用尊重去捍卫孩子们的人格尊严。
同时让留守学生充分享受有选择的权利,也是尊重他们的一个重要体现。
没有自主权,就没有生动活泼,没有选择权,也就没有个性可言。留守学生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用同一种标准来要求他们。对于留守学生,他们可能学习成绩很差,行为习惯不好,但他们却可能拥有运动员的体魄,有着对音乐的敏感,有着绘画的天赋,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等等。如果我们能换一种眼光看待他们,能适当的加以引导,给他们更大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多一点自主权,谁能说将来他们不是一些有用人才呢?
三、赏赐成功,让每个留守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生的独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拿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不同的学生应该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对于农村留守学生,成功的体验尤为重要,成功给他带来自信,自信激励他继续进取,从而走向下一个成功。
学生乔峰当初可谓是我班留守学生的“孩子王”,家庭疏于教育,脾气差,上课故意气老师,下课打同学,被定成“朽木不可雕,秉性难移”。但我认为事情都是两面性,人性也是可以改的,只要把时间放得长一些,耐心多一些,激励多一些,总是可以但到“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的。于是,我在平时就刻意多接近他,了解他,想他所想,宽他所为,并时时给以鼓励表扬。并且在具体的学习中,我经常给他一个又一个“惊喜”,逐渐让他觉得,我也是可以的,是能够做好的,我的成功也不少嘛!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劲头就更大了,用于学习的精力更足了,闲事也就相对来说少了。对他采取慢慢滋润的方法,使他觉得以前确实有许多不对之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年的努力,他脱胎换骨般成了农村留守学生中的佼佼者,并且带动了一大批留守学生向他靠拢。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又长久的的工程,让我们以慈母之爱动其心;用严父之爱导其行;拿人师之爱 “点石成金”吧,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