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工作室

学科视野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小学数学 >

“量感”教学专题研讨
2023-10-30  作者:mjs3xxsx  浏览:
       蔡霞

新课标提出:量感,不仅仅以知识、技能为目标,应聚焦与学生未来职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核心素养,做到知识见识并重。今天,我学习了朱佳老师执教的《认识升》、季琳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两节课,两位老师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素养目标。朱老师引导孩子经历确定度量单位的过程,从非标准标准,从多元统一,并创设了各种活动去认识和感知“1,学生在倒一倒,估一估,比一比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1几升的认识,发展了量感。季老师则重视学生在围出100平方米的实际体验后,借助想象、推理等活动逐步建立“1公顷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季老师的整节课还通过了解规定--感知大小--应用度量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

 

 

王玥

观摩了量感教学专题研讨课中的两节课——《认识升》《认识公顷》,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认识新的量之前,需要激发学生的需要,如认识升教学中朱佳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学生发现同一个杯子的容量表达不同,男生发现是它是5个杯子的量,女生发现却是7个杯子的量,这样不同的结果,激发学生需要学习统一标准的需求。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容量的可测量属性,知道容量的大小可以用一个数来表达。量感的培养,必须要积累直观经验,形成的表象。朱老师设计多种操作,量一量,倒一倒,估一估等等,充分认识1升有多少。有了对1升有多少的深度体验,学生以1升作为标准参照,学会的估测,从感性的量感,到理性的量感。

 

 

邵红霞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测量单位的量感建立终究需要基于生活体验,并回归到生活应用中。朱佳老师的《认识升》,从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入,在活动中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容量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表达。在量感的形成过程中,朱老师带领孩子在实践中的具身体验。其中以1升为标准让学生去倒一倒各容器各有多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容量的可测属性和大小有了具体的感受,有助于学生理解度量的意义。季琳老师的《认识公顷》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体验、想象等多形式的的任务,感知1公顷有多大。接着再与现实生活情境巧妙融合,通过与教室、学校等面积对比,为学生搭建好框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途径感知、多方面地了解公顷,丰富对公顷的认知。

 

 

包婷

徐军华老师《认识厘米》一课脉络清晰,由师傅和徒弟的一拃不同让学生感受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在充分认识尺的基础上,用比划1厘米、在直尺上找1厘米、找身边的1厘米等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尤其是三次比划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强化对1厘米的感知。量感的培养离不开实实在在的体验,徐老师带着孩子们在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的过程中丰富对厘米的认识,理解测量方法,增强量感体验。周怡老师《认识周长》一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抓手,通过三天在操场上跑步的路径分析,让学生切实理解一周边线,正确认识周长。计算周长由多边形到圆再到树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绕线法化曲为直,实现生活中的量感到数学上的量感的转变。

 

 

王红霞

观摩了季老师的《认识公顷》这节课,受益匪浅,为我今后量感相关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季老师立足整体进行设计,横向关联生活,选择教室、学校、商场和周边景点等作为素材,展开学习活动,激活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纵向关联旧知,先复习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在此基础上抓住100平方米,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1公顷的表象,课尾将所学面积单位系统整理,填补公亩这个单位,统一面积单位的进率100,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另外,季老师这节课多次利用AI技术拍摄的照片,将学生生活中的场景直观展示给学生,现代技术的辅助让教学效果增色不少。

 

 

顾娜

季琳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这样一节大计量单位的教学,利实景感知有一定的困难。季老师结合Ai智能测量教室和航拍学校卫星图,帮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真实情境中感知1公顷的大小,明晰1公顷的表象。季老师课始的动态拍摄4张图片的视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在虚拟场景中感知面积计量单位的广袤,课终的视频又带着孩子们感知面积单位也可以走向精细,结合已知与新知,拓展未知面积单位,不断丰盈面积单位的结构,培养学生的量感和推理意识。

 

 

袁小武

季琳老师执教的量感专题研讨课《认识公顷》一课由不同视角拍摄的四张照片出发,引发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回顾与再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利用手机的AR测量手段,测量不同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他们的面积,唤醒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认识经验,丰富学生的感知;利用无人机拍摄分界小学的平面图,测算到学校的面积大约是4公顷,初步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高科技的使用,激发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做到润物细无声公顷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不容易直接感知,季老师设计了观察想象、调查收集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感性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量感。学生建立了公顷的表象后,引导学生进行单位的换算,使学生感受到在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较大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平方千米埋下伏笔。

 

 

徐军华

本次研修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深深的感受到量感教学,不仅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以及概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多感官参与,从感知走向感悟,帮助学生建立单位观念。量感培养重在以下四个方面:1.注重度量意识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面对未知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能够自己探究出度量单位和度量方法。2.注重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计量单位的复杂、艰难、曲折的过程。3.注重开展丰富的度量活动。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各种度量(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量感。4.注重借助估测和推理。重在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结果。

 

 

殷子艺

学习了徐军华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我对量感的培养有了更深的认识。量感和数学眼光密切相关,课堂伊始,徐老师就用一个小故事引起认知冲突,体会到统一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徐老师借助1厘米小棒的学具让学生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通过比划、想象和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等操作活动,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课堂最后,徐老师追问学生还有哪些疑惑。学生想到不足整厘米数时该如何精确测量,激发了学生对更小长度单位认识的需求,也唤醒了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课堂即将结束,但学生的思考不会止步。

 

 

刘丹

季琳老师的《认识公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需要出发,感受学习公顷”“平方千米的必要性。课上先复习学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教室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较合适?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隘,见识少,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选择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10100米有多长?然后想象边长10米,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从而初步感知它们的大小。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课前带学生到操场实际感受,这对学生建立公顷的认识有重要意义。综观公顷概念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是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真正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季琳

 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量感。在准备《认识公顷》这节课时,为了发展学生量感,使本节课与传统测量课有所区别,我主要做了以下设计。一、在亲历度量中逐步形成量感。课前带领学生进行了用手机AR测量教室、录播室的面积,28名同学围正方形等活动,形成直观体验。二、在想象、推理等活动中发展量感。由于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1公顷有多大,鼓励学生在认识100平方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想象、推理。借助无人机拍摄的图片、卫星地图截取的图片,标注4个地点,想象1公顷有多大。再利用身边熟悉的参照,比如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推测1公顷有200间教室这么大。三、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创设填一填估一估换一换情境,提高学生估测准确度,不断积累估测的经验,切身感受的大小,形成数学直觉,增强量感。四、用四张照片作主线,串连起整节课的教学,最后镜头拉升,进入广袤世界;镜头推进,进入微观世界,把现实世界空间推广到抽象的n维空间,放眼长远,量感可以为学生打开科学世界的一扇窗。一点遗憾:这节课前面铺垫时间略长,最后应用量感,如果设计一个环节:给学生一公顷土地,你们打算用来做什么?把培养学生的量感回归生活,应用于现实世界。

 

 

 

殷美霞

 季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这节课,课前通过手拉手连成10米、跑100米、围面积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AI测量等多种渠道使学生直观感知事物的大小关系和可测量属性。课堂上季老师把各种资源(镜头拉伸下的视野图片、学生熟知的分界小学卫星地图、鼓楼小学的操场卫星图、生活中的场景图、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加以整合,很好的体现了学科性和综合性,以数学书本知识为基准,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创设一系列围绕主题的教学活动。季老师结构化整合课程内容,逐渐扩展和加深课程内容,灵活安排学习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感受一公顷,形成一公顷的观念,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几公顷,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启发性。

 

 

赵丽君

 2022年数学课程标准中量感的定义是: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季琳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且教学设计与时俱进,用上无人机、AI测量、卫星地图等现代科技辅助教学,用四张照片:1—10—100—1k㎡把一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对从小到大的单位的量有了直观的感知。在进行教学时,虽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知1h㎡的面积建立1h㎡大小的表象,但1h㎡的面积较大,无法通过常规的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直接感受,因此季琳借助分界小学的实拍图、鼓楼小学的操场图等真实情境,先以小一些的为媒介,再用量的累加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量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