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工作室

教学随笔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小学思政 >

唤醒学生在“大思政”中的主体性 (研学心得-吴云)
2023-07-06  作者:吴云  浏览:
唤醒学生在“大思政”中的主体性 

--读《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探索》方案心得体会

泰兴市东街小学  吴云

教育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对立统一贯穿整个教育史,从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最朴素的主体性原理——因材施教,到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再到当今教育家提出来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研究型学习”,无不体现出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相互关联。从因果关系来看,学生是主动性的着力点,没有主体性的教育是低效率的教育,因此,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首先必须研究如何让主体发挥主动性。只有系统深刻把握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对立统一,并运用科学方法加以实践,才能扎实推进新时代“大思政”守正创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很好地表现了当代思政教育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教育原理。从当下来看,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首先应当把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研究型学习的转变,“大思政”才能入脑入心。

师生是教育活动的共主体;教育是师生交往的实践活动;道德教育是人对人的理解,在相互理解、情感共融中,走向他者,对他者负责,最终走向公共性。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公共人。

首先,增强获取知识的主体性。在当前的信息与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非常容易,一些基本的常识已经不需要再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应该在课堂之外充分发挥主导性,课前充分利用教材、网站、视频等,引导学生自行掌握必备的知识点;课后利用教育技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的进度、成果、反馈,并将这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让课堂得以延展,同时还能丰富课堂学习内容使之更加有针对性。比如在讲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时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假如……会怎么样”“要是我……会怎么样”等问题,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用思考替代简单接受。学生还可以根据活动主题查阅资料、调查走访,整理分类,形成成果;分工协作,确定展示方式;展示小组成果,分享活动经验;师生共评,激励指引下一次活动,在活动中展现主体地位。

其次,增强思考问题的主体性。新时代的“大思政”必须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这就需要明确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如果说课前应该解决知识点的问题,那么课堂就应该解决思考的问题。在当代的思政课堂上,不应该再出现最基本的知识点普及,而是应该带着学生思考问题,用逻辑思维来引领学生的思想。思政课不是说教课,不可以一味灌输,必须用学理来阐释,用逻辑思维来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去。主动思考不仅仅可以让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还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教师在课堂上用富含逻辑推理的案例有节奏地层层推进,无疑会吸引学生的眼睛与心灵。

最后,增强表达观点的主体性。主动学习的较高层次表现是主动表达,因为表达需要主动整合知识、梳理思路、研究观点,并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然而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的班级授课规模无法满足每个学生都能主动表达观点的需求,这就需要借助于互联网以及各种教育技术。比如最简单的网络论坛就可以满足这种主动学习需求,尤其通过手机端的论坛,学生可以利用课后的碎片化时间,就自己喜欢的话题展开表达。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性的作用,一方面选择与本课程有关而且科学的话题,结合“大思政”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编撰兼具时政性、专业性、思辨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另一方面,课间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评论,提出疑问,促进进一步思考。

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搭建好“大思政”互动平台,制定好互动规则,积极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喜欢并且习惯课堂之外的学习平台,实现课堂的深度延伸与扩展,营造“无时无刻、随时随地”的“大思政课”氛围,直正做到“大思政”与人生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