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工作室

教学随笔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小学美术 >

读书心得分享(顾培颖)
2024-03-01  作者:mjs3xxms  浏览:

  《中小学课题研究》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认真研读该书,让我懂得:其一,要做“真研究”,根植于课堂教学,追求的是研究过程的那份扎实和饱满;其二,要做有“新意”的研究,一项教育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可以从问题、角度、方法和效果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三,要做成果能被推广的运用研究,我们将这些成果通过文字记载加以传播,从而实现推广成果的第二次飞跃。

工作中,我经常与同事们谈起做课题的事,慢慢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很多教师害怕做课题,认为这太难了;二是很多教师对做课题持不信任态度,认为这是花架子,不实用。造成这种偏见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大家把课题的位置放得太高了。然而,课题研究并非如很多老师眼中那般高高在上,它其实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没那么高不可攀。我认为,教师做课题,最根本也是最朴素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而不是为了取得轰轰烈烈的研究成果。这也就是说老师在做课题研究时,首先姿态要往更低处行,少一些功利追求,多一些问题解决。

其次,做课题研究的内容要往低处行。比如,当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思考如何通过美术“个性化”作业的设计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时候,研究的行为就已经悄然在你身上发生了。这就是说,我们选择的内容可以低到与你日常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一致。事实已经证明,越是小的问题,在教师们日常的工作之中,这样的研究成果就越是有实际效益。如通过研究,做到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爱上了艺术,爱上了探索,这是多么具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做课题研究,不是非得选择那些前沿的教改话题或者大型的研究主题,经常性地研究一些小问题才是教学研究最真实的面目。

最后,做教学研究的形式要往低处行。更多时候我们这样认为,做教学研究,最好要有一个高大上课题引领,还要请有经验的前辈进行指导。这样的研究形式当然是好的,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非得如此。比如,你遇到了个教学问题,此时你可以是个人进行反思,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特长爱好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请教身边有经验的教师,或是与同事进行交流讨论,事实证明,绝大部分的教学问题,不是在大型教研活动中解决的,而是在教师平时的的思考实践下或讨论解决的。比如,我们之前还对“创意实践”背景下小学美术“个性化”作业的设计研究抱有怎样才算个性化呢,一些疑问,但就在匡主任的指导下,徐斐老师、李怡老师的交谈中、教学实践中层层揭开面纱,因材施教,分层作业是个性化,注入活水,体验创意实践,灵活多变的作业形式更是凸显了“个性化”的设计,趣味型作业,我们约高年级学生交谈,每个孩子低年级的时候都是热爱画画的,怎么到了高年级就兴致缺缺,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寻找适合他们兴趣的作业形式,从平面作业向立体作业拓展,从静态作业向动态作业演变,让学生在多种作业形式中体验到个性创作的乐趣。这与我们心中认为的教学研究形式不太一样,但这才是研究被日常化的现实。

说到现在的往低处行,最后不得不提一句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要往高处行,能很好地进行研究的教师,往往是教育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教师。教师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则会很快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希望读书的路上,一直有你、有我、有他,让我们一路同行,一起静待花开,守候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