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工作室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高中语文 >

高中语文仍需坚守住汉字教学
2022-03-24  作者:mjs3gzyw  浏览:
       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汉字教学理应得到重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中,“识字与写字”作为专门的教学任务,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

       1. 在进行阅读教学尤其是现代文本的阅读教学时,一般只针对句子、段落或全文进行分析,对汉字的运用在全文中的作用关注得很不够。

        3. 检测(或考试)时,只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几乎不拟设考查字义理解和品析的题目。唯一与字义理解和品析沾边的题目,就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除了上文提及的课标中未明确且专门将汉字教学设为教学任务这一原因外,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从汉语言的发展来看,在古代汉语的句子组织中,句法的基点就是“字”。“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2],单音节的字唱主角。随着语言的发展,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语大量出现,成了文章意义的基本构成元素,而用以组合这些词语的“字”也就理所当然地逐渐被打入冷宫了。另外,当下“只认试卷上考什么,不管语文该学什么”这一观念似乎已在部分师生心中扎了根,这恐怕是最现实、最直接的原因了。

       一、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去积累汉字

       高中阶段,汉字的积累并不是要让学生重新编本字典,更不是搞个冷僻字汇总,而是要积累常用字。不光是要积累常用字的读音和常用义,更要积累这些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比如“年”字:      

       引申义:很可能由于收割是农业社会年中的盛事,且上古农作物从栽种到收割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生长周期,于是“年”被(引申)用作“周年”之意。

       习俗:过年,即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可以搜集与春节的起源、春节的主要祭祀活动及贴门神、挂年画等民俗活动相关的资料。

        这样积累,学生就可以在汉字的瀚海中获取更多的文化滋养。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联系现实人生,充分发挥想象,对常用字作个性化理解,让古老的汉字焕发新的光彩。

       1. 充分借助工具书及网络。比如《辞海》《说文解字》《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

      3. 在不同汉字之间进行信息的横向比较。每个汉字后面所积累的信息,其体例可以相对统一,以便于比较。

      5. 每周定时、定量地做,当成日子来过。要努力记熟,定时复习,并不断尝试运用。

       遣词造句水平的高下,不仅直接影响到一篇作品的可读性,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作者写作水平的评判。所以,高明的作家总会在用“字”上下大功夫。那么,作为阅读者,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开展阅读活动呢?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曾说过:“正由于‘字’在中文表达和理解中强有力的核心作用,所以汉语的思维,从书面语的角度说,本质上是汉字的思维。”[4] 这段话放到本文的语境中来理解,就是说文本解读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对“字”的解读。当学生的汉字文化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让他们来阅读文章,或许就能见微知著了,会让他们感觉到拥有了更开阔的阅读理解的视野,可以有更高、更广、更深、更细的发现,从而获得更美妙的阅读趣味。在一篇优秀的作品中,总有几个字能成为全篇的关键,总有几个字能吸人眼球,让人涵泳不尽。有时,抓住文中的几个字,也就抓住了作品,抓住了作者,甚至抓住了语言表达的规律。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作者在汉字运用上所“玩”的一些“花样”,并试图从中去解读出一些东西来。有时作者会故意省去一个字来引发读者的思考,比如在小说《药》中,鲁迅先生塑造了夏瑜这样一个革命者的形象,但通篇都未对其作正面叙写,都是暗线处理的。其中,作者就巧妙地省去了“古轩亭口”中的“轩”字,变成“古□亭口”,借此暗示读者,夏瑜这一革命形象的原型正是当年在轩亭口慷慨就义的秋瑾。省略了一个字,人物形象却更鲜明了,正所谓“欲盖弥彰”。

       有时又会在文本前后故意使用意义相矛盾的字,来表达独特的意思,如艾青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么一句:“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既然是“家”为什么成“客”了呢?这正表达出了“我”此时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内心状态。

       自古就有许多“一字之师”的故事。这固然都是些无法考证的文坛逸事,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即用好汉字对写作非常重要。在创作一篇作品时,仔细推敲一个字,往往会影响到全篇的质量和水准。

       另一方面,汉字是一种形义结合、以形表义的文字,这正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汉字在表义方面的优势所在。比如,网络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种“赢家五字诀”——“赢”字中,“亡”,指危机意识;“口”,指沟通能力;“月”,指时间观念;“贝”,指成本意识;“凡”指平常心态。如此拆分,如此联想,也算是“字尽其用”了。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结合字形结构,合理并大胆地解构汉字(其实,在汉语修辞中是有“拆字格”这种修辞的,即将某一合体字拆分成几个独体字来婉转表达某个意思的方法),充分挖掘汉字的内涵与外延,以期获得更大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这对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乃至提升学生的写作品位,无疑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申小龙,等.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汉字思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3][5]申小龙 . 中国语言文化研究的汉字转向[J]. 北方论丛,2013(6).

       [4]孙雍长 . 汉语中的汉字化现象[J]. 语言文字运用,2006(4).

       [6]苏培成 . 现代汉字学纲要(第 3 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