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工作室

学科视野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高中政治 >

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六招
2024-04-16  作者:mjs3gzzz  浏览: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常常是名存实亡;在各类公开课中,合作学习也多半成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点缀。

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一样是人的一种天性,其重要性自不必赘言。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有效设计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合作起来呢?

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参考他人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六种办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招:让学生共同商讨标准答案。

各类测试结束后,学生都会自发地进行合作学习,并且一定是最高效率的。

此时,根本不需教师满头大汗地组织、引导,学生自会立即翻书查资料,自会急切地交流答案,自会热火朝天地讨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让学生共同来商讨标准答案。

一次月测后,我没有像传统的做法那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答案,而是拿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共同制定标准答案,并声明最后以他们达成共识的答案来作为评卷的依据。

我只是简单地指定了8个同学来做小组长,要求他们各自组合成46人的小组,其中两个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提供全卷的答案,其余六个小组长组织本小组各自提供一道大题的答案。

小组内合作,大组内再合作,那是多么热烈而富有激情的合作场面啊!

为推敲字形是“山清水秀”还是“山青水秀”,学生们反复地查阅他们手边的各种参考书、工具书;为了诗歌欣赏题的准确表述,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唾液四飞。

第二招:让学生来讲解自己所犯的错误。

学生练习出错时,第一时间最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何出了错。

此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也不要轻易告诉他们为什么正确答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

因为,这将会丧失有效合作的良机。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纠正错误,会留下更深的记忆,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所要做的事就是给学生留下自主纠错的时间,然后让在某个问题上出了错的学生做好当堂讲解的准备。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教师立体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能最大可能地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问题。

在语文学科中,还真没有多少问题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特别是当学生手边也有几本参考书、也可以上网自主查阅时,他们的自主纠错能力更会让教师惊叹。

第三招:让学生在竞争中强化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中的竞争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妙用竞争的魔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竞争的形式可以是十分灵活多样的。笔者在课堂上最常采用的竞争形式是“分层竞争”。

教师可按某次阶段性考试的语文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动态的ABC三个等级,平时的课堂教学上,给不同层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达成要求。

比如要求A组达到0.9,即10个问题要做对9个,只能有一次出错机会;要求B组同学达到0.8,即10个问题要做对8个,可以有两次出错机会;要求C组同学达到0.7,即10个问题要做对7个,可以有三次出错机会。

为了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可以只从各组抽查一个或几个学生为本层级的代表,如果达到要求,本组就算过关,否则,所在的小组就要集体增加适量的练习。——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过关!这是永远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高招。

在具体的运用之中,还可以有多种灵活的变式。比如,同桌之间竞争,男女生之间竞争,以某生座位所在的纵列或是横列为单位竞争,前后四人为单位竞争,不同宿舍之间竞争,等等。

竞争结果的处理也可以多样:增加一定的训练量是一种方式,给同学们唱支歌也可以,自动罚站三分钟也可以,为小组同学提一次开水也可以。

第四招:给学生提出一个“真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常流于形式,其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合作的必要动力,也就是说,学生所面对的阅读问题常常是一个“假问题”。

所谓的“假问题”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问题大而不当,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意欲何为;二是问题失之浅易,学生认为不值得交流。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出示给学生的问题一定得是一个表述明确、确实值得思考的“真问题”。

不管学习问题由谁提出,教师都要保证向全体学生展示的问题真“是个问题”,也就是常说的“问题必须要有问题性”。

比如在教学鲁迅的《祝福》一课时,如果教师问:“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个问题谁都可以说几句大同小异的话来,学生会因为这个问题缺乏问题性而懒得合作交流。

笔者在执教《祝福》一课时,曾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祥林嫂希望死后一家人可以团圆,那么,她希望自己死后见到谁呢?”

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交流合作的欲望,因为他们马上就意识到这个问题让他们陷入了两难境地,非认真思考、认真合作无以作答,而这个问题其实正牵扯着祥林嫂整个的人生悲剧。

第五招:向学生提出回答的明确要求。

语文课堂上合作交流不能真正形成,或是稍一合作便又匆匆结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文学欣赏的多义性决定了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一点表层感受,无需合作都可以答几句;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提出更深入的要求,那么,学生就没有认真合作的必要。

因此,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回答时的形式与质量要求。

比如,李白《将进酒》一课的课后练习有一道题是这样设计的: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笔者在执教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回答补充要求:请你用整齐的句式至少谈出三点理由。

这样的回答要求就非常有效地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并且也不得不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听一听他人还有些什么看法,如何运用整句的方式漂亮地表述,从而避免了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一句半句,思维不再深入的现象。

第六招:用赋分的方式进行量化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发生远不如理科那样频繁与深入,除了上面所述的几种原因之处,还在于语文学习的结果表述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地搪塞几句。

在语文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口头发言还是书面作答,都不如理科那样,推导出一步就有一步的收获,正确一个步骤就可以得一个步骤的分数。

语文教学中这种所答也含糊、所议也模糊、所评也马虎、所得也恍惚的现象长年累月下来,导致学生不只是觉得语文没必要进行合作学习,更严重的后果是不少高中生觉得语文本身就不值得学习,上语文课根本就没有用!

笔者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经常随机地把某一道表述题类比高考相应题型赋予一定分值,然后就学生的回答作出量化评价。

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可以得3分,可以得5分,可以得8分,都给予明确量化,这样,就促使学生必须积极思考,有效合作,精准作答。

上述六招意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科学性、实效性,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上。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上述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当然,合作学习只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所以,我们虽重视合作学习,但并不意谓着要使语文课堂走向惟合作教学是瞻的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