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工作室

学科视野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高中生物 >

注射器:让实验从“云端”走下来 ——“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的优化
2022-05-28  作者:mjs3gzsw  浏览:
注射器:让实验从“云端”走下来

——“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的优化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梅国香    姚琴

    摘要: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通过优质的实验,能够化“抽象”为“具象”,点燃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文章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人教版生物教材内“渗透作用现象”实验的不足,并提出适用又实用的优化方向,让生物实验走向生活化与实用性,进而满足生物学习走向深度的需求。

关键词: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注射器;优化方案

实验教学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与能量的极佳途径,但现阶段诸多教师过于重视实验的探究性,很大程度上囿于生物实验的育人功能,让生物实验停留于“讲”。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生物实验课堂理应从“讲”转向“做”,强调学生“脑”、“手”、“眼”并用,促成教师认知验证性实验的育人功能——规范操作,所以本文面对目前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的不足,贯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尝试将熟知的生活器材用于生物实验,让生物实验从“云端”走下来,走向学生的面前、走进学生的心田,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的生物课堂。

教材内“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的步骤与不足

“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内“问题探讨”的重要演示实验,通过研读教材内“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发现,实验步骤简便,但却不利于教师当堂演示,一定程度上囿于验证性实验的功能性。

1.1实验步骤

教材内“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的步骤大致分为四步,依次为:

第一,取一个长颈漏斗,用玻璃纸作为半透膜将其包裹住漏斗口并进行固定。

第二,将固定好的漏斗倒置,在漏斗内注入带颜色的蔗糖溶液。

第三,烧杯装2/3杯清水,将漏斗置于浸没于清水之中,维持漏斗内外液面高度的统一。

第四,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 教材中的“渗透作用现象”实验示意图

1.2不足之处

“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是高中阶段生物学科不容忽视的验证性实验,但通过实践操作发现,教材内“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并非无懈可击,为此结合实验步骤与实验教学,阐述教材内“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存在的不足,具体如下:

第一,虽然验证性实验的演示具有直观性、易懂性,但是由于大班教学、座位分布等多种原因,部分学生无法看清楚;

第二,漏斗口径大,致使玻璃膜的面积要求较高,难以获取;

第三,半透膜的固定、密封难度大,且由于受到蔗糖溶液压力的影响,极易出现半透膜脱落、实验现象不明显等现象;

第四,长颈漏斗无法用使用固定架进行固定,不方便实验的移动展示也不利于教师实验的进行;

第五,教师在进行验证性实验演示时或因为专业素养、或因外力干扰等因素难免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错误地习得实验的操作技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 “渗透作用现象”实验方案的优化维度

通过分析教材内“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存在的不足,教师提议将“演示实验”改成了“分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旁观者”变成实验的“参与者”,且贯彻“生活即教育”理念,尝试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注射器”(1ml)替代“长颈漏斗”。

2.1 实验器材

1ml的一次性注射器2只、玻璃纸、饱和蔗糖溶液、小烧杯一个、搅拌棒一只、适量的清水、红色墨水、细线、容量为100ml的烧杯一个、带孔塑料板一个

2.2实验步骤

第一,将一只容量为1ml的注射器的针头去掉,并将活塞从空筒中抽出;

第二,用玻璃纸包裹住注射器的乳头,用细线固定住玻璃纸,注意保持玻璃纸的完整性;

第三,将红墨水滴入装有饱和的蔗糖溶液的小烧杯中,用搅拌棒将溶液和匀静置备用,在容量为100ml的烧杯中注入{C}{C}{C}{C}{C}{C}{C}{C}的清水备用;

第四,用另外一只注射器吸取0.3ml的红色蔗糖溶液,将其注射到处理好的注射器中;(注意在注射的过程中要注意力度,以免弄破玻璃纸)

第五,用带孔的塑料板卡住注射器并将其浸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调节带孔塑料板的高度使注射器内液面与清水的液面持平,固定带孔的塑料板;

第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具体如图2所示)。

2 “渗透作用现象”实验开始与5分钟以后的现象对比

3 “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优化

对于验证性实验来讲,“教”是呈现验证性实验育人功能的关键因素,归根究底就是,其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效果都有直观的影响。所以,加强生物验证性实验的育人功能,理应关注教材内实验的不足,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关注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尽可能地促成“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的融汇,已达到优化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

就“渗透作用现象”验证性实验来讲,课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优化而来的实验方案,拍摄成为有声有图的视频素材——渗透作用视频,且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需求,设置逻辑阶梯式的问题串,用“视频”点燃学生对“渗透作用现象”实验的积极性,用“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方向,让验证性实验从“模仿”转向为“操作”,自然而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渗透原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与技能。

综上所述,“渗透作用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在优化后将“讲实验”变成了“做实验”,不仅改变了后排学生看不到的现状,也让学生从实验的“观察者”变成了实验的“实践者”,让学生对“渗透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条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更换实验器材降低了实验的难度、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效果差、实验难度高的实验进行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2018年度课题高中生物学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研究(基金项目编号:B-a/2018/02/29)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余忠亮.“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活动改进和教学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 201721):43-45.

[2] 肖巧玲,李越.挖掘“物质跨膜运输”的“能量本质”的教学探讨[J].中学生物学. 2015(08):27-29.

[3] 邹少玲.例谈生物学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融合[J].中学生物教学.2016Z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