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工作室

教学随笔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高中历史 >

《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读后感——李伟峰
2023-08-22  作者:mjs3gzls  浏览:

暑假七月,有幸拜读了夏辉辉老师编著的《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一书。在现在提倡历史核心素养的当下,看这本书也许有些落伍,其实透过纷繁的教学新名词的背后,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课堂永远是历史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课堂的有效教学才能落地生根。所以,历史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素养自然就会得到涵养。我们如何将将常态课上成优质课,成为娴熟自如的专家课,这本书给了我有很大的启发。

  课例是师生课堂教学的实录,是关于一节课的教与学的实例。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学实践,在互助与反思中,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行动中去研究。发现问题从教学现象到教学问题;框定问题:从教学问题研究主题解决问题评鉴、行动再评鉴在书中,作者认为,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改变,首推课程观的变化。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优质课堂教学关系密切,所以教师不仅是实践者,更是专业研究者。课例研究群体的也是个体的,所以既有同伴互助式也有教师个人反思式的。课例研究在探求“应该怎么样”的同时,更要追问“何以如此”。课例研究应该在注重“教的研究”更应注重“学的研究”。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有时常常会像学生展示个人魅力,以自身的才华去征服学生,这远远不够。应该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广泛阅读历史书籍,钻研历史课标,不断提升自我的学科专业素养。首先就是教学观念的改变。历史不仅是讲故事,也不是量身定做的容器:精彩的小故事,各种各样的多媒体素材,而应该是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寻求意义的有机体。通过做中学和学中做,让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达成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要从知识本位向着思维方法的习得和价值观的引领,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

  历史教师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螺旋式上升,将教学行为不断优化。本书提供了10则循着主题不断改进的实例
    案例1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为例
    案例2  “失魂”的战争史教学找回灵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为例
    案例3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历史概念教学——以《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为例
    案例4  运用史料开展历史探究教学——以《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为例
    案例5  课时教学目标的斟酌与确定——以《洋务运动》一课为例
    案例6  概念教学和线索教学的综合运用——以《美国的民主宪政之路》为例
    案例7   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以《美国共和制的建立和发展》一课为例
    案例8   “走下神坛”的思想史教学——以《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一课为例
    案例9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案例教学 ——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
    案例10  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以《圣雄甘地》一课为例
    10个案例都基于课程内容和生情,选取了主题明确,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经过集体的多次反思,不断改进,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得到落实。五大核心素养在教学中不可分割,都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去着眼。所以10课呈现各有千秋,但学科素养贯穿始终。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有了这样的感悟:教师不仅是授业传道解惑,更应立足研究者,让自己发展、创造,有意义的生存。积极反思自己的课堂,更好地让历史学科素养高效落地,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平时就要重视课例研究,寻找课堂被遗漏的信息:教师的行为差距,开放问题下学生的反馈,课堂生成的问题。课堂研究关注的焦点应该从教师研究转向教学研究和学生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里必须有质疑传统与权威的真实性。第二,课例研究不能随意、分散,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寻找“应该是”与“现状是”的差距,初步选择研究的话题、主题与课题。第三,课例研究需要同伴互助。最后,课例研究需要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不能仅着眼于课堂流畅与热闹,而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课例研究是联结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纽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很多教师往往望而却步,不愿在常态化课堂中改变,总是凭借经验。所以课例研究的常态化步履蹒跚。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教学中,我很少用开放式质疑,担心自己的问题跑出预设,拉不回学生的思维,控制不了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居多。因为课程内容而仍旧是知识本位,给学生自我展示素养的机会少的可怜。平时阅读专业书籍不多,学科魅力仅限于教科书。对于课例的研究往往昙花一现,并没有去研究。在现在“三新”背景下,我们要有紧迫感,对学生的发展负责,通过本书的阅读和指引,努力做个专业化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