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工作室

首页 高中语文工作室 > 教学随笔 >

美读造境,品味语言
2017-11-26  作者:明娟  浏览:

沈从文用散文的笔法,诗歌般的语言来写小说《边城》,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教学时想要按小说三要素来讲授,肯定是行不通的。《边城》是诗化的小说,灵气四溢,宛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边城很美,纯美的山水,纯净的自然,淳朴的人情。面对如此优美纯粹的意境,教师该如何引学生入境呢?我们先看一段课前导入: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堵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董一菲老师的这段导语勾勒的意境令人神往,沈从文心中的那一方桃源净土究竟有多美,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为文本学习作了足够的铺垫,将文本意境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出来,像磁力场一样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更容易走入文本,贴近作者的内心。

《边城》是现当代小说的名篇,值得讲的内容很多,但课堂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带学生走进文本,领悟文本意境,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精心准备,精心选择,化繁为简,找到精准的切入口。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17 页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两位学生读,师点评没有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全班同学再自由读,揣摩人物情感和性格。)

师:仔细品读翠翠的语言,可以看看翠翠是怎样的人?

生:回答“我是翠翠”时显得单纯、毫无心机,独自一人的着急、急于找到熟人。不认识二老,骂人时却又“轻轻地”骂“悖时砍脑壳的”显得特别可爱。后来又赌气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不许狗对傩送叫,可以看出翠翠的孩子气和敏感自尊的心理。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可以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么样?

生: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师:翠翠骂了人,傩送是什么反应?有没有生气?你觉得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生:傩送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他一开始并不认识翠翠,但主动询问,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却被翠翠误会,被骂后他还“带笑”跟翠翠开玩笑,说大鱼要来咬你,可以看出他关心别人,淳朴善良、宽厚热情。

(生再读文中翠翠和傩送的对话,师分饰翠翠和傩送进行范读,学生再分男女生齐读,与刚开始读相比有较大进步。)

师:翠翠对于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发生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生: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先是“带了点惊讶”,再后来知道是傩送,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吃惊”是因为傩送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是因为13 岁的翠翠,长这么大,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陌生男子如此细心体贴的照顾,心里面便有些羞涩,还有些难为情。

师:这件事对翠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到文中找出原话来回答。

生:“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沉默”说明翠翠把这件事放进心底了。

师:这里的“沉默”可不可以换成其他的词?比如“沉睡”或“沉醉”?

(生再次读课文并讨论)

生:不可以。“沉默”把翠翠内心有了人之后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表现出来。而“沉睡”显得翠翠没心没肺,表现不出她内心的敏感聪慧,“沉醉”又显得她不矜持,不符合其天真纯洁腼腆的性格。只有“沉默”能恰如其分地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师总结:这个片段,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淳朴善良、宽厚热情的少年形象。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翠翠与傩送初次相遇,爱情悄然萌芽却不自知。两位拌嘴的年轻人给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朦胧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翠翠无疑是《边城》的核心人物,是至美的一个梦幻。她的美和情是《边城》里最迷人的乐章。此教学片段便是以翠翠与傩送爱情的开始为切入口,进而分析翠翠和傩送的形象特点。《边城》里充满诗化的语言,美得像诗。是诗,就应该美读。简单的一句“我是翠翠”让天真纯洁的翠翠跃然纸上,我们仿佛听到了她清脆悦耳的声音,在纯净的自然山水中犹如天籁,纯粹空灵。教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人物语言,在美读中还原人物语气,揣摩神情,用心体悟翠翠的内心。教师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进行情感的处理,创设优美的情境氛围,让学生随着人物情感的波澜而动。学生与翠翠年龄相仿,易被触动心弦,他们沉浸在师生通过美读共同营造的浓浓的语文意境中,走进诗意的边城。此外,教师用换词法让学生去比较“沉默”、“沉睡”和“沉醉”三个词语,比较中更见“沉默”的妙处,如此处理贴近文本让学生品味语言,显出教师的智慧。我们也不禁感叹沈从文先生用词的精准,对少女的心思描摹很到位。

当然,这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边城的美包括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这“美”就需要抓住语言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都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美的语言要美读,教师要有对美的敏感,在美读中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文本解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