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工作室

首页 高中语文工作室 > 教学随笔 >

比较阅读,敢于质疑,增强探究意识
2017-11-30  作者:明娟  浏览:
 

比较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把内容和形式上有关联的阅读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发现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说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提出这样的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深化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小说教学的比较多是人物、情节、环境、结构、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方法等方面的比较。对小说进行比较阅读的角度灵活多样。学生学习了某位作者的一篇小说后,教师可以补充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对该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特点有个系统的了解,对课内所学的小说知识点能够举一反三,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知识点更有效地落实。如学完必修二中的《祝福》,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去阅读《药》和《孔乙己》,找出三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去分析其作用,学生通过比较相关的景物描写就会发现,这些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对小说情节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对主题的表现也有暗示作用;同样是这三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祝福》中鲁四老爷、鲁镇人怎样“看”祥林嫂的?《药》中的华老栓、康大叔、茶馆闲人、夏瑜的母亲是怎样“看”夏瑜的?《孔乙己》中掌柜、酒客、小伙计如何“看”孔乙己?孔乙己又是如何“看”自己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去思考鲁迅作品中“看”与“被看”背后的本质,学生思维指向小说主题深处,对作品的解读更透彻。再比如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引入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短篇小说,让学生细细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独特艺术,对其作用进行总结,通过比较阅读归纳出的知识点学生印象会更深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不同作家的但主题相似的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如《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是关于战争的主题,但写作角度、表达手法、叙述角度却大不相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生疑、质疑,再激发他们仔细琢磨,主动思考,在解疑的过程中步步推进,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综合性更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阅读鉴赏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比较阅读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比较,教师要依据学情选好比较的角度和方向,可以小组合作探究,还可以独抒己见,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让比较阅读具有挑战性又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既巩固课内知识点,又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