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工作室

首页 高中历史工作室 > 学科视野 >

由2015高考试卷谈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2015-12-30  作者:周翔  浏览:
2015年江苏高考已经落幕。与往年的试卷相比,今年的江苏历史卷依旧秉承了稳中求胜的特点。综观全卷,梯度明显,设问新颖,立意高远。
一、  从试卷整体结构来看
全卷考查的内容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客观题中,古代史部分的分封制、农业水利、罗马法,近现代史部分的洋务运动、民族资本发展、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经济危机、两极格局等等,都是教材和考纲中重点强调的考点,学生非常熟悉。因此,全卷覆盖面广且比例合理。
从主观题部分来看,今年的主观题依旧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分别考查了儒家思想、甲午战争、工业革命、明治维新和唐太宗,考点虽为常见考点,但题目立意高,设问新,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21题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稳定发展有更深的认识。22题以威海战役为切入点,使学生在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时,也反思自身发展的历程。23题通过工业革命的机器化使学生全面的认识人类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得与失。选修部分通过明治维新考查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通过唐太宗考查了古代的帝王政治。
从试卷形式上来看,今年的考卷增加了部分的图表信息,对考生阅读历史素材获得结论的能力考查的更为全面。在试卷的难度设置上,梯度明显,区分度较高。在设问方式上,出现了一些专业术语,如战场态势、帝王政治,并且在立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考查了史观史论和史学方法。主观题所选材料多为论述性,体现了今年江苏历史卷浓厚的学术气息和极高的人文气息。当然,这样的能力立意也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试卷具体分析
选择题部分
第1题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侧重考生的古文分析理解能力。
第2题着重于历史学科观念的养成,尤其是对历史证据的去伪存真。
第3、4、5、6题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以及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要求考生真正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真正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即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考查了儒家思想、小农经济、太平天国运动等。
第8、9、11、18题立足于能力考查,而能力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的江苏命题延续了历年的惯例,材料相对复杂,呈现形式多样化:使用图表、图片,突出历史知识的运用。对历史学科来说,综合能力首先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构成的时代特征。
第10、12、13、19题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要求。江苏卷命题历来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今年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中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史学研究热点;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科技创新;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国家现代化;关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等,实现对考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效统一。
材料分析题
21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让考生认识到,中华帝国之所以能够不断绵延与新生,其活力源头之一就是儒家文化的内在聚敛力,文化传承是延续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让考生明白对传统尊重的重要性,同时又为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创新。登高望远,凸显考点密度和广度的考查,古今中外纵横穿插,侧重知识的迁移能力,高度浓缩,知识面考察宽泛。
22题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可以根据材料的信息可得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结论,同时又考查了辛亥革命和维新思想。这道材料分析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学以致用,关注热点,贴近现实,发挥史鉴功能。正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增强了浓重的当代色彩,彰显了历史学科的资政教化功能。通过叙述甲午中日战争对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无情摧残,让考生反观近代日本的政治文明,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对人性尊严的泯灭和践踏,同时,也要从更深的层面上反思中国的传统文明,应主动汲取时代元素,与时俱进。
23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生产效率、人类生活的影响。而且本题直指“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本题的隐喻是,工业文明的发展既解放了人力、释放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将人沦为了机器的附庸,扼杀着人性,文明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进步,工业文明的发展需要更加关照人性的解放。继续保持能力与素养立意的追求,注重凸显导向作用
历史学科素养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内容,能力与素养的边界在哪里,可能见仁见智,但高考试题不是以知识再现再认来立意,而是更加突出能力与素养的立意,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选做题
24题主要考查了明治维新。一是发掘考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全盘西化的危害性;三是如何看待传统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关系。本题反映出命题者所要宣扬的是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要拥有吸纳外来文明的智慧和勇气,惟其如此,才能促进社会的“文明开化”。这些题目以历史事件为情境素材,巧妙地渗透着对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反思。
从试卷具体内容来看体现了三大特色:
注重考察基础,凸显历史学科特色,试题比较重视考察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比较符合历史教学和学习的要求,凸显了历史教学的学科特色。
关注时代话题,彰显历史学科功能,没有回避社会热点话题,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历史试题对话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和思考中汲取历史智慧。
保持适度开放,体现历史教育目标。试题的开放性加强,更能有效考察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既要立足基础,关注社会,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深入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历史教育真正担负其应有的职责和重担。
三、高三复习策略的启示
彻底转变教材观:考纲说明“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新课程高考也宣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高考命题在一标多本的时代,依据课标,而不依任何版本的教材。反观现实,我们的备考一线仍有为教材是从,死扣教材,非议教材版本,把高考的得失归因于版本问题。说明新课程以来,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充分利用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一般说来,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每句话都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基本史实的表述,后一部分是对该史实进行价值判断。
2.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受
从客观题的量性分析看,题干要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分别是“反映了……”和“表明了……”这说明命题者更主张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
3.抓大放小,粗线索,抠特征
基本思路是抓大放小、理解重于记忆。抓大放小意味着我们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即可,不需要记忆过细的历史时间;理解重于记忆意味着历史学习的领悟能力比死记硬背的能力重要。
教学形式有方向:今后的复习教学要遵循四结合和三阶段原则。即复习依据四结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近年高考试题----教材。课程标准是复习的基础;考试说明是复习的方向,根据课标与考纲编制教学体例来安排教学,根据本校学生实际,解析知识点,并根据每年3月初考纲的变化及时调整方向;高考试题是复习教学与试题训练的难度、区分度、解题方法的依据,教材则是知识点记忆的依托。四者相互结合,课标是统帅,考纲是方向,高考题与教材是工具。不顾课标与考试说明是极为危险的。
不进行所谓大专题复习,以主题式专题复习取代。即精选主题(以文明史范式下的主题式主题复习),打乱政治经济文化三线式专题,也不搞纯粹的阶段特征专题(如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断代史)研究。例如:中国近代史主题为反侵略、求民主、实业救国、民主科学、衣食住行中西合璧、社会习俗简约文明等,将相关内容纵向延伸至中外古代史、现代史,横向延伸至世界,相关主题相关内容以表格、文字形式记忆,及时考查。
练习上不做市场上的商业性试卷,少做模拟试卷,多用高考试题训练,适当自编选试题训练。训练的原则是清知识点----理知识线-----扩知识面。精练精讲,烂做无益。
这是我对2015年江苏高考卷的粗浅分析,不当之处,批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