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工作室

首页 高中历史工作室 > 教案课件 >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泰兴三高杨凌
2017-11-17  作者:杨凌  浏览:

泰兴市2017年高三历史学科会同课异构教学案

   

 

 


专题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杨  凌

【考点链接】

1.西周政权的建立(前1046武王)与灭亡(前771幽王);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文学成就:诗经、楚辞。

【复习导入】

1.时代特征: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2.朝代:(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复习内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

〖基础知识回顾〗

1、西周政权:①公元前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

             ②公元前771年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

2、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统治(又名封建制,但与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是两个概念)。

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          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拱卫王室。

诸侯义务有服从周天子命令,        、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力包括          、建立武装、          ,在自己的封疆内层层分封。

③作用:(前期)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后期)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诸侯割据。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

3、宗法制

A、内容:①以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②最大特点是                ;

③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周王是天下的大宗,同时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B、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两者互为表里。

C、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           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分封制与宗法制来巩固统治,两者互为表里;    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或具有部族色彩、或家国一体);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5、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①原始阶段          ;

②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为后世沿用。

6、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土地公有、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演变

(2)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原因与过程:

①春秋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       出现;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

7、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1)含义(特征):以       为单位、男耕女织(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贡赋)。小农经济还具有精耕细作和十分脆弱的特点。

(2)形成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的确立

(3)评价:①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封建政府的主要财源,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③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④但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8、官营手工业

(1)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精美;产品供           使用,不进入市场流通;

(2)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政府垄断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9、民间手工业包括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时期开始兴起

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面向      ;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贡赋和自己消费,剩余的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10、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的成就

(1)冶金:冶铜——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冶铁——            已有铁器。

(2)制瓷:      出现原始瓷器。

(3)纺织业: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商朝出现了织机;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11、商业:

(1)商朝人善于经商称为“商人”;周朝实行“             ”,商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12、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目的:①直接目的是                ,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②根本目的是              。

(3)过程: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②历代封建统治者继承并发展。

(4)影响: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局限:抑制了          发展,影响资本主义萌芽。

〖重点知识分析〗

1、分封制、宗法制的特点、内容及评价。

 

 

 

 

2、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时间、特点及影响。

 

 

 

 

 

 

〖历史素养提升〗

合作探究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合作探究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典型例题训练〗

1.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               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

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                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

3.(2017通、扬、泰二模)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

A.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                  B.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

C.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4.(2017·江苏高考)《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5.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6.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             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              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史

〖基础知识回顾〗

1、百家争鸣: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由        走向        ;

②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兴起;

③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战争不断;矛盾尖锐;变法纷起;

④阶级关系:奴隶主衰落,          兴起,平民队伍不断扩大;

⑤教育上:        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莫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道家主要代表及其主要观点: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表)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②强调顺应自然,提倡           ,知足寡欲;

③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到          的理想社会;

④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对立双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朴素的辩证法)

(2)庄子(战国):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3、墨家主要代表及其观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代表          利益。

4、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战国末期的新兴地主阶级)

(1)观点:主张君主要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

(2)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5、儒学的创立和形成:

(1)孔子(春秋)观点:思想核心是     ;主张以德治民和克己复礼;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孔子宣扬的礼是西周的礼乐制度,本质上是维护         ,主张贵贱有序。

(2)孟子(战国)观点:实行     ;民本思想上提出“民贵君轻”;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战国)观点: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上提出          ;伦理观主张性恶论。

6、春秋时期的文学体裁及代表作

时期

代表人物及作品

春秋

《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整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奠定了古典文学           的基础。

战国

由屈原创建,代表作《离骚》,具有          风格

7、汉字的演变:

(1)汉字起源于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2)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甲骨文);

(3)演变过程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4)演变趋势:           。

8、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

(1)远古时期:起源。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走向          。代表作是帛画《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

〖重点知识分析〗

1、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从经济、政治、阶级基础、思想文化等方面了解)。

 

 

 

 

 

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比较。

 

 

 

 

 

 

〖历史素养提升〗

合作探究3:为什么儒家思想未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推崇的主导思想?

 

 

 

 

合作探究4: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典型例题训练〗

7.(2017·江苏高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8.彭新武在《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中指出:“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 ‘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材料中认为,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张有 ①主张变法 ②以法治国 ③强化专制 ④崇国抑民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10.(2017·江苏镇江一模)(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为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二 “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民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不亡何待?”“故明主之治国也,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使民贫,则民喜农而乐战……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以均贫富……此帝王之政也”。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三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3分)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3)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的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4分)

 

 

 

 

 

 

 

 

 

 

 

 

〖教后反思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