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工作室

首页 高中历史工作室 > 教学随笔 >

“自主合作探究”在普通高中课堂中的得与失(泰兴三高杨凌)
2017-11-17  作者:杨凌  浏览:
“自主合作探究”在普通高中课堂中的得与失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杨 凌

(本文为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在高中课堂中的常态应用》(课题编号:ZDKT2015049)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实施“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课堂评价。发展性课堂评价重视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在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讨论,正是发展性评价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课改 合作讨论法 发展性课堂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实施“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课堂评价。发展性课堂评价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更加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实践层面,“发展性评价的根本要求,就在于改进课堂质量、改善课堂文化,提高学生的互动交往、协商反思的能力”。
    那么,自主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到底如何呢?笔者经过大量调研后发现,由于个别教师在操作时分组工作不到位,学生准备不充分,讨论的盲目性很大;也有的教师讨论题设计不合理,监控力较弱,导致“合作讨论”演变成了“合作聊天”。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结合最近几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的新特点,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分析新材料、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们从2013年秋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全新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一、课前准备——有效组合,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布鲁纳曾在合作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6人是合作讨论的理想数字。合作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讨论合作构成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使合作成员有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合作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我的策略是,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等,并采用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种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和锻炼。
二、课堂讨论
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
    经过课前准备,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就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质疑),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释疑)。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历史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我在讲授新课必修二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时,为了比较资本主义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要自由还是面包?》。然后将全班分为四个合作小组,分别代表胡佛、罗斯福、资本家、工人、农民等角色,要各族根据自己所代表的的角色讨论这一话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由代表上台演讲。这种群体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在有效性和操作性上更适合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
2.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良性循环。
    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我以为,“诱”在这里体现的就是教师引领、指导的策略,“思”则体现学生的参与内质。当然,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师“诱”的艺术和水平了,即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我们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我选取了这样一个真实案例:2002年,深圳市一家酒吧在门口挂出“日本人不得入内”的招牌,拒绝日本人前来消费。对于这样一个敏感话题,很多同学争相发言,而且是有感而发。有人直接表明了对酒吧经理的敬意,认为这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也有人觉得,这个招牌打击面过大,日本大多数百姓是无辜的;更有同学尖锐地指出,这个经理有商业炒作的嫌疑,并不是单纯地出于爱国的目的。合作探究的见仁见智,使学生在集思广益中不知不觉深化了认识,课堂也向着“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促进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3.明确学生主体,教师适时指引。
    需要提醒的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教师就应该变主导为引领,把课堂还给学生。讨论的本质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来确定那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断暗示、提醒,那就会把讨论向自己事先设定的方向推进,不仅学生难以提出其他看法,而且讨论也很快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
    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应该适时担负起引领者,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并能抓住讨论的转折点,将探究引向深入。如我在讲授《太平天国》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运动会失败吗?我首先肯定他敢于大胆设疑的精神,然后再从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清政府的力量、欧美列强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去考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性,真正做到了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课后活动——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探究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史书、撰写历史小论文以及举行历史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从《秦始皇的“功”与“过”》到《雅典民主的“伪”与“真”》,从《辛亥革命能否成功?》到《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等,一篇篇略显稚嫩的论文,无不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课内与课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有助于不断完善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过去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先得自己有一桶水,但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后喻文化时代(即前一代人可能需要向后一代人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还得有一池活水才行,否则,很难经受得起新课程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