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

小学英语课本剧教学模式初探
2016-08-10 09:11:06   作者:pyzxxyy   点击:

摘要
课本剧本身具有形象直观、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等多种特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取课本剧的模式,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课本剧以轻松愉悦语言环境为背景,以特定的主题为框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学生呈现知识的同时,又能充分的锻炼学生自信心、创造力和表现力,塑造他们乐观、合作、积极向上的人格。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英语课本剧教学模式的优势及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课本剧模式   创造力  合作   
义务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是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结合《标准》的要求,笔者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课本剧模式的研究。诚然,课本剧模式应用于英语教学已不是被首次提出。笔者认为,所谓英语课本剧,即英语学习者,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以教室为剧场,以课本剧表演为依托,围绕课文内容,形成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言行风趣的表演的教学模式。把课本剧表演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推广开来,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结果。
一、 英语课本剧表演模式在小学生英语课堂推广的可行性
1.《标准》为英语课本剧模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新《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其中特别强调英语兴趣课的开设和利用,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英语课本剧从主题设和语境设定,剧本编排,演员的表演等多个方面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课本剧模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实践基础。
小学生的生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因此这一阶段他们主要还是依靠“眼观”、“耳听”和行为训练的方式学习的。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越是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活动灵活多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最明显,记忆的效果也最好。因此老师们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尊心、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出发,激发集体荣誉感来带动学校效率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未见意趣,乐不必学”……课本剧的参与者(主要指演员)是英语学习者(小学生)和教授者(英语学科教师),他们年龄主要集中于8-11岁。该年龄段的学生处于活泼好动,模仿力高,表演欲强的时期。将所学的知识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出来,符合他们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学生们也易于理解和接受。有了如此充分的实践空间,课本剧才有可能在小学英语学习者中有效的开展。
3.课本剧的内在属性为其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的生存提供了有效保证。
课本剧就其自身而言,从编排、组织到演出,都具有理论基础深、创造空间广实践性高、针对性强、操作灵活、易于评价等特点。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从其语音、语调和书写上都会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将课本剧的直观性和英语的“神秘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境里学习好知识,并顺势表达出来是一种高效率、充满智慧的教与学的方法。任何一种事物只有找到了允许其生长的空间,才能尽情的施展其“才华”,将学习搞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二、 英语课本剧教学模式对角色转变的要求
1、 教师角色“导演化”和学生角色“演员化”的转变
课本剧单从剧本人物的角度来看,少不了导演和演员,而英语课本剧中的导演和演员自然而然就是英语教师和学生了。
任何一个好的剧本都少不了一个好的导演。在课本剧模式里,教师“传道授业”的角色以“导演’身份体现出来。在任何一个课本剧表演之前都要汇聚多方的力量,英语老师则要发挥其领导作用,设定课本剧的主题、规范表演的语境和表演的主要内容,然后“演员们”才能自由的发挥和创造。期间老师应该避免犯了“统一化”和“格式化”的错误,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主题规定的范围内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参与进来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与学生打成一片,缩小距离感,让每一位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演员是直接面向观众,将成果呈现给观众的人,所以在演员的安排上要充分的体现公平合理和全民参与性。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要争取全体同学的意见,让每个同学都能发挥能力,展现自我,实现超越。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构成中善于观察、分析、引导和鼓励学生了。老师把课本剧的主题告诉学生小组,小组根据自己写的课本剧进行排练。能力好的同学既要当导演,还要当演员,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全方位的锻炼。在排练期间,每一个成员都要用英语来说台词,而且做到语言流利、准确。这样以来每个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得到运用、实践。同时学生们还根据本组的需要,自做一些简易、直观的道具,这也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2、 语言知识与课本剧之间的均衡性把握-评委角色的转变
课本剧之所以被称为课本剧,是因为它是围绕课本开展的,是以课本内容为活动中心,以课文语境为主线的。它作为一种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模式,在深入学生们喜爱的同时,也会不自觉的走进一个误区---为了表演而表演。小学生的表演欲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固然能促使课本剧活动迅速的在课堂中开展,但是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产生为了表演而表演的心理,而忽视了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小学生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把握住这个平衡点。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这个平衡点,一举两得-玩好、学好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有一个好的评价体系。每一个课本剧的表演都要有语言上的要求,形成可供参考的标准。此外,这样的评价体系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操作该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形成生生互评、师生参评的评价模式。这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在扮演好“导演”和“演员”角色的同时,还要承担起“评委”的角色。
三、 英语课本剧模式操作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教师个人理论素养
课本剧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为高的要求。教师做为课本剧模式操作的领导者,除了具有更高的“传道授业解惑”本领以外,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用于实践。因此,英语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读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学生实际,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
2. 尊重创造、张扬个性
《标准》指出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二是: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课本剧从编写剧本、编排剧情到剧本表演的过程是学生全线参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肯定是不足为奇的。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观点老师要用宽容的心理听取,适当的时候要接纳他们。通过此过程学生会产生一种被尊重的心理,这种心理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挖掘他们的个性,使课本剧的达到更好的效果。
3. 学生的层次划分
课本剧不仅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有限的,课本剧的开展也不可能起到一蹴而就的效果。一开始可以有目的性和示范性的开展活动,以层次相对较高的学生做示范、当榜样。由个人到小组,由高层次到低层次,最后形成全班都参与的课本剧的氛围。这就需要教师有利的分析学生和学情,分层次,分级别,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当然,这种层次性分配也要在公平、合理、合作、全员的原则指导下展开。只有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才能保证课本剧实施的有效性。
4. 有效性评价
课本剧作为一种灵活的教与学的方式,重在使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争取高低,但是对学生的表现有较合理的评价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评价的有效性和激励作用。从教学实践中,笔者总会遇到由于评价不公引起的矛盾。事实上,任何一个评价都应该综合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客观因素体现客观性,平等性;主观因素则能起到自我反思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课本剧课堂应该采取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体系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样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再有一个好的评价结尾,有始有终,才能把课本剧的表演搞得完美有成效。
总结
英语课本剧引入教学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学习兴趣,挖掘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合作、互助的意识,锻炼自信、形成灵活、乐观开朗乐观的性格,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相信课本剧表演对学生的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定能影响学生一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朱萍,《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沈龙明,《小学英语有效教学》,中国出版社,2009年
[4] 杨琼,《小学英语教学可评价体系更加完美》,教书育人,2009第19期
泰兴教育局 版权所有©2010-2020
地址:泰兴市泰兴镇中兴大道58号 备案证书号:苏ICP备10214430号-1
维护单位:泰兴市网络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