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工作室

首页 幼儿教育工作室 > 学科视野 >

读《小人国的秘密》有感
2016-11-21  作者:蒋颖婷  浏览:
读《小人国的秘密》有感
          曾经读过《窗边的豆豆》一书,知道“巴学园”是一所奇妙的学校,是每一孩子向往的乐园。《小人国的秘密》封面上写的就是“讲述中国巴学园的故事……”作者张同道,解读是李跃儿。中国的巴学园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这本讲述中国巴学园的故事《小人国的秘密》。
  一打开书,便合不起来了,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直读下去。职业使然,在读着一个个小主人公的经历时,会不由自主闪现我曾经教过或现在正在教的孩子的影子。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小人”在头脑中挥之不去。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群个性鲜明的孩子:有每天守候在校门口等待南德的辰辰,天生领袖却会维护正义的池亦洋,路都走不稳却跌跌撞撞探索垃圾桶的锡坤,这是书中的三个主角。除了这三个主角,还有这样一个群体:温柔的南德、勇敢地佳佳、美丽的柔柔、公主尹尹、王子予枫、大发雷霆的豆豆、讲述谜语的甜甜、幽默智慧的刘嘉阳……我们每天面对的也是个性差异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滋养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自由的生长。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老师的教育智慧。孩子是有智慧、有思想、懂道理的,是和大人平等对话的人。首先,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书中执着的辰辰,无论春夏秋冬都一如既往的在幼儿园门口等待好朋友南德的到来,而老师们每次都会平和的询问“要不要进屋等?”“需要我陪你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大李老师询问完后,不仅尊重了她的决定,而且还为她系上了一条红围巾,陪着她一起等……在我平时的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总是试图劝说孩子,讲道理,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好的,而作为老师的职责应该改变她的想法,让孩子的行为符合老师的预期”,从这里我懂得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老师没有过多的劝说,没有试图改变孩子的思想,而是理解与陪伴。
         假如我们班的孩子把别人大大小小的鞋子都试穿一遍,假如他“屡教不改”地把小朋友和老师的鞋及皮球都扔进了垃圾桶,在储藏室里四处“探险”,爬到学具柜上把那些板板扔在了地上,当别人在上课的时候,他拿着锤子“哐哐哐”的敲着地板……你能容忍这样的“无纪律”、这样的“放纵”行为吗?这些行为在我们的眼里就是“破坏”、“调皮”、“不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一定会“孜孜不倦”的去教育,也为这样的孩子头疼不已。书中锡坤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然而,大李老师非常理性的认为,这是他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探索和感受着这个世界,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再有,池亦洋与孩子们、老师的冲突最多。他抢同伴的东西、与同伴打架、可以骂老师是“混蛋”……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李跃儿老师认为他是孩子中的领袖,他应该成为领袖。他一边帮助池亦洋,一边保护其他孩子。短短几个月时间,池亦洋变了。他对周围人给予了更多的关爱,表现出独特的创造力,为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对群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巴学园给了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但教育中的自由是相对的,给孩子自由划个边界,才能帮助孩子展翅高飞。 
          从这本书中,我还学到许多教育的策略。比如面对孩子的暴力,我们成人不能以暴制暴。书中池亦洋用棒打人时,大李老师并没有强行把棍子从他手里抢过来,她认为如果这样做就用了不公平的力量对待他。他受到的伤害就是恐惧感、渺小感。尽管以后他长成一个很强壮的人,但童年的这些经历让他认为自己仍然是渺小的。她的策略是这样的,在解决孩子冲突的时候,如果孩子出现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我们首先要抓住他的双手,避免伤害发生。首先用老师的手抓住棍子,使得池亦洋不可能用棍子伤到任何人。然后和他说:“你不可以这样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柄栋的,归别人所有。你给别人抢走,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用暴力去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去征服别人,对吧。请你放开。”同时,对陈炳栋说:“栋栋,你看, 你要这样要。池亦洋他还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是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只要你坚持要,就可以要得到。”这样我们成人就把解决问题的方式示范给了孩子。日后再遇到冲突,孩子就学会了如何解决。当面对冲突知道怎么办时,冲突就不可怕了。
       《小人国的秘密》中记录下的一个个孩子的故事,恰恰让我们看到,当我们给儿童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和一个展示机会的时候,即使是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够自由的表现他的本真、他的兴趣、他与众不同的个性、他对问题的理解、他的喜怒哀乐、他探究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透过这个真实的儿童世界,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小人国”其实不简单,“小人国”是一个充满奥秘的大世界。
  正如李跃儿老师所说“儿童是脚,教育是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的提前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否则,个性化的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