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工作室

首页 小学语文工作室 > 教案课件 >

雾凇(第二课时)
2016-01-05  作者:吕小红  浏览:

“泰兴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校园行活动教案
 
 

23.雾凇
执教:黄桥小学   吕小红
教学目标:
  • 读通、读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 仿照第二自然段,用总分的构段方式练习写一写雾景。
  •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 复习词语。
  •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吧?我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
    十里长堤   俗称   遇冷凝结   零下30摄氏度   夜幕降临
    淹没   模糊
  • 听写词语。
  • 师:挑战一下,下面我来听写几个词,能写正确吗?(水汽、雾气、霜花、雾凇)
    指名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
    师生共同评议,订正。(注意水汽的“汽”和雾气的“气”)齐读,要求看清词语读。
    3. 理解:水汽、雾气、霜花、雾凇
    师:我们今天要读的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要读懂这篇文章,先要弄懂这四个词语。
  • 空气中有一部分 “水汽”,但我们不容易看见,但一旦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板书),就变成了“小水滴”。
  • 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就成了“雾气”。
  • 谁来说说,雾气是什么呀?(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变成了小水滴就形成了雾气。)
  • 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变成“小冰晶”,就是——霜花。这个冷要多冷?(零摄氏度以下)
  • 指名说说霜花是怎么形成的。
  • 我们常常在地面上、小草上、车子顶上、房屋上看到霜花。当许多霜花落到树枝上,就形成了“树挂”,也就是“雾凇”。
  • (5)谁能将“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雾凇”之间的关系用几句话说清楚呢?
    (空气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飘浮在空气中,就成了雾;这些水汽如果遇到很冷的空气,零度以下,就凝结成小冰晶,成了霜花。一般的霜花是结在地上的,而结在树上的霜花就成了雾凇,俗称“树挂”。)
    师:他说得很清楚,这就是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
    过渡:课文用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写出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你知道是哪一自然段吗?(第二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分句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雾凇的形成一般要八到十个小时,但第二自然段用几句话就写清楚了,我们来读一读。(自由读)请前排的同学每个人读一句。
    师:一共几句话?(8句)
    2.理清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式。
    师:这8句话中,有一句话最重要,最核心。想一想,是哪一句?认为自己读的句子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同学请先坐下。
    师:他认为自己读的句子最重要、最核心,我们请他再读一遍。
    说一说,你觉得这句话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写出了雾凇的形成的科学原理。)
    师:是的,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都来读几遍,记住它。
    师:这句话与其它7句是什么关系?(总分或者先概括后具体)(中心句)
    3.读中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师:接下来的7句话就是将雾凇的形成过程具体地写出来了。第二排的同学每人读一句,看看你读的这一句写的是水汽、雾气、霜花还是雾凇?
    (1)(生读,这一句写的是水汽。)
    师:水汽在哪里?(在江面上飘荡着。因为12月到第二年2月,松花江那里的气温都是零下十几度, 4度左右的水排出时就会在江面上形成水汽。)
    师:冬天你呼出的热气就成了白色的水汽,夏天就看不到了。道理是一样的!
    (2)(生读)这句写的是水汽变成了雾气。
    师:4度左右的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在江面上凝结成了浓重的雾气。
    (3)(生读)这句写的也是雾气,笼罩在十里长堤上。
    师:随着温度的下降,雾气就越来越浓。
    (4)(生读)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这句写的也是雾气。
    (5)(生读)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句写的也是雾气。
    师:(指着四个学生)你们读的句子都是写的雾气,有什么不同吗?
    (雾气越来越浓了。)(雾气从江面上飘到了长堤上,又淹没了树木和其他的东西。)
    师:请你们每个人从各自读的句子中找出一个表示雾气变化的动词来?
    (指名到黑板上写下来:弥漫,笼罩,淹没,模糊。)
    师:你看,这些词语就准确地描写出了雾气的变化程度。说明性的文章用词要准确!
    (6)(生读)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句写的是雾气。
    师:你再想一想,这里的雾气有什么变化吗?(变成了“霜花”)
    师:这里的雾气遇冷凝结成了霜花,这句里没有出现“霜花”这个词语啊?
    (没有出现,“白银”就是“霜花”,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聪明!这里也没有出现“凝结”啊?
    (“镀”就是“凝结”。)
    师:对啊!洁白的霜花一层一层地凝结在松针上,就好像在金属上镀色一样。你再读一读吧!(有感情地读)
    (7)(生读)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
    柳了。”这句写的是雾凇。
    师:雾凇在哪里?
    (那些“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都是霜花凝结在树上的样子,都是雾凇。)
    师:这些词语还写出了雾凇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要比作“白银、银线、银条、银松”呢?(白银很珍贵,雾凇也很珍贵。珍贵的东西就珍惜,就喜爱,就珍爱!)
    师:这个比喻其实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雾凇、赞美雾凇)
    师:作者的比喻,背后藏着感情。因为喜欢它所以用这样美妙的比喻。把这两个句子好好体会一下,再读一读,感觉就不一样啦!
    (生感情朗读,背诵)
    4.抓住关键词体会雾凇缓慢形成的过程。
    师:形成雾凇一般要八到十小时,第二段只写了八句话。但是你读了这八句后,感觉是不是这个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这个漫长的形成过程?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
    师:在这些词下加点。好好读一读,要把它缓慢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
    生练读。
    三、小练笔。
    师:我们这里没有北方那么寒冷的天气,只有雾而没有雾凇。你能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将大雾的形成、消散过程写出来吗?
    (出示词语:笼罩、凝结、模糊、弥漫、蒸腾、缭绕、淹没)
    老师这里还提供了一些词语,你可以选择使用。
    生练笔。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注意倾听:他用了哪些准确地词句来描写?用了哪些词句写出了变化的过程?
    师:把你们写的表示雾气变化的精彩语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做个有心人,那么对雾气的形成会有更真切的认识,写得也会更加准确、生动!课后请修改你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