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工作室

首页 小学语文工作室 > 课题研究 >

泛阅读时代提升儿童阅读力的策略研究
2017-11-18  作者:夏朝晖  浏览:
 

泰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泛阅读时代提升儿童阅读力的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泰兴师范附属小学  夏朝晖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泛阅读:指浏览式的、泛泛的阅读,不用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深入的思考。且当我们谈到阅读对象时,不再仅仅是将纸按开数分割装订成册的印刷品,而是融合了文本、音频、视频、丰富控制方式的富媒体形态的信息集合。

儿童阅读力:儿童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运用的能力。具体说,儿童阅读力应该包括这样几项能力:提取信息能力;推断解释能力;整体感知能力;评价鉴赏能力;联结运用能力。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优化阅读指导、交流、评价策略,丰富阅读方式,通过生本化的阅读微课程开发,提升儿童阅读能力,促进深度阅读,提升文化素养,健全心智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及研究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

已有研究:

1.阅读力的不一决定了儿童的阅读差异

儿童如果爱上阅读,当然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儿童如果不喜欢阅读,当然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为什么会欣喜、会头疼?因为老师们、家长们都知道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阅读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儿童为什么在阅读方面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因为他们每个人的阅读力不一样。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 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普遍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内涵不够清晰,突出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目标不明,阅读内容远离儿童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儿童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在教育部组织的质量检测中,儿童失分最多的就是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关于阅读能力,国际儿童评估计划(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这样定义:“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字的能力,旨在达至个人目的、发展个人知识及潜能,并能参与社会。” 在PISA对阅读能力的定义中,阅读能力被细分为“理解、运用和反思”三个不同层次的能力。同时,PISA在界定阅读能力定义时,特别注重阅读能力的实际功能,反映出明显的社会取向,它视阅读为一项社会活动。

台湾相关研究机构认为阅读能力有八项指标: 辨识细节、读出主旨、先后排列、辨识因果、预测情节、进行推论、取得结论、批判思考。

“江苏省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则提出阅读能力的四项指标:整体感知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形成解释能力、合理使用信息并作出评价的能力。

2. 主题阅读

通过搜集相关、相似、相近甚至相对的文本来,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同时,一文带多篇、读写联动、整本书的阅读等策略让儿童通过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获得整体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形成的一个个文化连缀点,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关键点。
 

理论基础:

1.阅读的相关理论:

 “冗余”(redundancy)理论:Smith认为,阅读时信息来源有四个:“视觉、听觉、句法和语义”,这四个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如果阅读者能充分利用其它三个信息来源,就可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他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各层次都存在冗余现象(字母间,单词间,句子间和语篇间)。因此读者如果能利用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来源(世界知识等),就可以减少对阅读篇章可见信息的需求。

“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理论:Goodman提出了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认为,阅读过程就是一个预测、选择、检验、证实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有效的阅读并不信赖于对所有语言成份的精确辨认,而在于能否用输入信息中尽可能少的线索作出准确判断。(1)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2)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意义,要获取意义并不依赖于某些具体词句,而取决于词句在上下文语篇中的使用意义。(3)在第二语言及外语阅读理解中,除阅读材料传递信息以外,非可见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于阅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已有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课改十年,阅读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我校阅读工作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师生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总结我校阅读现状,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学生阅读量不少,但部分学生语言积淀不够;问题之二:学生阅读兴趣高,但所读书的类别选择取向不广;问题之三:班级学生阅读水平以及习惯悬殊较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部分学生阅读重情节欣赏轻文字感悟,还停留在浅阅读的层次。

这些恰恰是我校在大阅读推进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新专题:怎样将泛阅读推向专题阅读,促进儿童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益处?儿童的阅读能力怎样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淬炼或提升?怎样在阅读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现深度阅读?

基于此,我们提出“泛阅读时代提升儿童阅读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期待以课内阅读课程为核心、专题阅读为补充的课外阅读策略研究中影响并改变儿童的阅读习惯:从阅读态度上改变——变摄入性阅读为参与体验式阅读,从阅读方式上超越——变由外而内为先内化再外显,从阅读品质上改变——变依附性为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让儿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升阅读能力,获得语言积累、价值观形成以及审美的享受。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的目标:

第一,促进儿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力;

第二,开发生本化的课外阅读微课程;

第三,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子课题设计:

1.基于教材的阅读微课程构建——研究以教材为例的阅读导引下“大阅读”的实施策略以及基于教材的阅读微课程开发。

2.网络背景下提升儿童阅读力的实践研究——进行“互联网+”阅读交流及评价的实践研究,促进儿童阅读力的提升。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以课题组核心成员为先行者,优化策略促进本年级的儿童阅读指导、交流、评价工作;通过对儿童课外阅读微课程的构建、逐年段实施,形成校本化的课外阅读体系;在“泰州大阅读”的融合推进工作中,提升儿童阅读力,努力探寻提升儿童阅读力的策略,最终实现儿童阅读从获得性阅读向浸润性阅读的成功转变,丰富学校“蕴萃”文化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

加强教师培训,使所有实验教师达成共识,参与实验;改革课时设置,保障实验平稳运行。

(二)实施阶段(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

构建课题组、年级组、实验班三级管理体系,以课堂为抓手自主实践,开展各年级阅读实例研究;定期举行阅读的理论学习、阅读交流、教学观摩,探究提升阅读力的策略,打造有文化底蕴、有读者意识、有语文味道的阅读课堂。通过师生“同读一本书共写一段成长路”的生命叙事方式,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研究意识、课程意识,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发阅读微课程,丰富儿童阅读活动,定期进行师生优秀读书个人及书香班级的评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e+”阅读交流及评价的实践研究。以“校园读书节”为契机进行读书汇报呈现,让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提升师生的校园生活品质。征集典型阅读教学案例,课题组内组织学习、推荐发表,借助多种纸媒及时分享课题实践心得并力邀专家指导,有效推动课题的深化,确保课题的常态化教学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8年10月至2018年11月)

深化研讨,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价值,课题结题。

(四)推广阶段(2018年12月以后)

在全校全面推广优化提升儿童阅读力的策略,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促进阅读素养的提升。

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阅读问卷调查,了解孩子课外阅读涉猎面及知识积淀,了解孩子阅读能力,了解孩子对阅读的期待,了解孩子的阅读心理等。

文献研究法——学习各校以“儿童阅读”为主要内容的经验介绍,学习相关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在进行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提升并形成课题组实验的理念。

案例研究法——选择不同孩子作个案跟踪研究。

五、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夏朝晖  

夏朝晖主持课题研究工作,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

课题组核心成员:

       陈爱琴 蔡辉凤 季湘云冯琴  邵留霞 李红武 朱娜 陈霞 陈玲 徐锋

丁斌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调查分析以及文献理论学习。

陈爱琴、蔡辉凤、徐锋、冯琴负责过程研究以及微课程策划、开发,进行学段的阅读案例研究。

季湘云负责文档整理。

朱娜、陈霞负责信息技术的指导培训、摄像及课题组网页的维护更新,进行学段的阅读案例研究。

王佳红、陶亚琴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案例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研究体验,撰写、发表相关论文,进行学段的阅读案例研究。

六、具体的研究方向:

以课题组核心成员为先行者,优化策略促进本年级的儿童阅读指导、交流、评价工作;通过对儿童课外阅读微课程的构建、逐年段实施,形成校本化的课外阅读体系;在“泰州大阅读”的融合推进工作中,提升儿童阅读力,努力探寻提升儿童阅读力的策略,最终实现儿童阅读从获得性阅读向浸润性阅读的成功转变,丰富学校“蕴萃”文化的内涵。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以课内阅读课程为核心、专题阅读为补充的课外阅读策略研究中影响并改变儿童的阅读习惯:从阅读态度上改变——变摄入性阅读为参与体验式阅读,从阅读方式上超越——变由外而内为先内化再外显,从阅读品质上改变——变依附性为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让儿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升阅读能力,获得语言积累、价值观形成以及审美的享受。

2.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开发、构建生本化的儿童阅读微课程

1.儿童阅读课程化

教师改变以往“散打”的模式,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系统实施相应年段儿童阅读指导,丰富儿童阅读交流与评价的形式,探究提升儿童阅读力的策略,初步形成各年段的阅读微课程:绘本课程、童诗课程、童话课程、时文课程、演讲课程、辩论课程以及主题阅读微课程等。

2. 课外阅读生本化

以生为本,指向于儿童阅读力提升的阅读交流、评价将更大地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在实验组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阅读、自能阅读,多样化展示阅读收获。阅读积累通过儿童主体的同化和顺应并转化为儿童心智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由此“生本化”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课外阅读生本化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儿童进行独立阅读、自能阅读、多样化展示的引领。

(二)丰富学校“蕴萃”文化

1.在阅读中实现自我教育

阅读是人们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科学、合理的策略大大提升学生阅读力,必将促进儿童自身内部世界的发展,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以及阅读素养的丰厚,在有效阅读、深度阅读中逐渐实现自我教育。

2.在阅读交流中彰显个性

生本化的阅读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创造更多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形式如演讲、表演等。儿童的阅读体验在系统、完整的阅读微课程推进中得到深化,逐步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儿童也因此而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八、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中期评估报告

2.校本阅读教材

3.方案汇编、案例集

最终成果:

1.阅读微课程体系

2.案例集

3.课题结题报告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主持人负责学校“大阅读”工作,致力于“聚焦言意  以文化人”的语文教学研究。曾多次作为省级课题核心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2015年被评为泰州市“校园阅读导师”,2016年参加省首批“阅读领航人”培训。课题组研究人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上的骨干教师,并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大都承担过省市级的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陈爱琴、徐锋、季湘云、蔡辉凤等老师多次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目前,研究小组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且在日常实践中对儿童阅读工作都积累了一些经验。课题组成员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完成课题的人力资源保证。    

2.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近年来承担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一直以来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已走上了经常化、群体化的轨道,为科研提供了师资保证。  

3.根据学校制订的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开展研究课、观摩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促进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发展。运用激励机制,奖励科研成果,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为科研提供了制度保证。  

4.每个班级积极进行硬件设备的改造和投入。学校文献资料丰富,每年订购各类教学刊物,有专人负责的图书室,为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搭建了现代化的教育平台。  

5.本课题将由学校提供资金保障,教科室、教导处提供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