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工作室

首页 小学语文工作室 > 课题研究 >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立项课题 “基于快乐表达的微型习作课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2016-01-25  作者:xxyy  浏览: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基于快乐表达的“微型习作课”模式研究
开 题 报 告
泰州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  周剑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课时捆绑进行的模式,即教师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进行所谓的“习作指导”,第二节课则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撰写草稿,而誊写任务只得留在课后进行了。为了能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讲作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造作文”,绝大多数学校都会将习作安排两课时连上。这样,在每周的某一天里,便会出现同年级甚至全校学生统一习作的现象。这样的习作指导范式严重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中高年级学生每每遇到“作文日”,便会愁眉紧锁,唉声叹气,习作“恐惧症”凸显无遗。实施新课改以后,人们将习作教学的研究一致指向学生“快乐表达”、“体验习作”等视角,但是研究微型习作指导,关注习作“低耗高效”的却很少。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快乐表达的‘微型习作课’模式研究”,以期为习作教学松绑,探究有效的课堂模式,让习作课堂与生活、语文教学进一步契合,从而让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快乐表达
快乐:是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时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快乐表达即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兴趣,让孩子的表达自由、随性、真实、率真,促进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使我们的习作教学水到渠成。
2.微型习作课
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引领学生迅速完成审题、立意、构思、草稿、修改等环节,力求通过快速通道,提高作文指导的实效,写出高质量的习作,从而提高习作课的效率。微型习作课是相对于传统习作教学两节课连排而言的新型习作指导课,它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而定,可以是阅读课上的短小练笔,也可以是一节课的专项指导,旨在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随机安排,让孩子感觉不到习作的“时间感”、“任务感”和“压迫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情境下完成表达,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相关习作要求。“经常化”、“随机化”、“片段化”、“小型化”、“分型化”、“即兴化”等是其主要特征。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已有研究:
1.生活作文研究:通过研究,教师在观念上确定以提高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为目标,“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发展学生作文能力”的“生活作文”教育观。
2.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生活化教学能够尽可能多的涉及多个智力领域,能够使个体自身的特殊才能有充分的展示机会。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正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
已有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微型习作课堂模式的研讨,可以通过优化指导过程,唤醒学生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表达的内驱,引领学生展开互评互议,从而促进学生快乐表达,善于表达。微型习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与推广,将有效解决学生习作高耗低效的现状,促进习作教学的科学发展。
四、课题的理论支撑
1.儿童作文心理学、教育学:当代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作文感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不同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模糊笼统逐渐到具体精确,从孤立逐渐走向多方联系,但想象力在逐渐减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如若不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不按这种关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组织与开展教育活动,那么,再美好的教育设想也不可能变成现实。”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不拘形式的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的目标:
1. 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表达的兴趣、情感,具有一定的习作速度,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拥有真情实感,具有童真童趣;
2.构建全新的微型习作指导教学模式,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
3.提升学校全体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强化学校的内涵发展。
子课题设计:
1.微型习作课堂指导时间的研究——研究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引领的“长度”,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用于自由习作;
2.拓展学生选材立意宽度的研究——研究如何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增加选材立意的“宽度”,让学生的习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状态;
3.激发学生表达内驱的研究——研究如何调整优化批文入境的“温度”,让学生的习作能够精彩多元;
4.学生当堂习作互评互议的研究——研究如何提高习作修改的“效度”,形成一定的修改能力,促进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5.搭建学生习作平台展示的研究——研究如何增强学生表达的“趣度”,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6.学生短时间内快速表达的研究——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表达的“速度”,让学生快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7.微型习作课实践的校本管理研究——研究如何通过诸如“蕴萃图书漂流”、“蕴萃快乐课堂”、“蕴萃缤纷童年”、“蕴萃青葵”、“蕴萃蓓佳之星”等校本活动,促进学生的快乐表达。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通过改革课时的设置,带领教师进行微型习作指导课的构建,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微型习作指导课教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验。积极丰富学生的体验,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在快乐中表达,在表达中体验习作的快乐。
2.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3年3月至6月)
加强教师培训,使所有实验教师达成共识,参与实验;改革课时设置,保障实验平稳运行。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
引领自主实践,开展各年级课堂教学的实例研究。组织校内外的实践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利用“双周一研”这一校本研究平台加强日常的微型习作课教学研究。利用“读一本好书、上一节研讨课、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这一“附小教师‘四个一’成长行动”,引领课题组成员开展常态化学习研究。定期举行“蕴萃杯”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定期评选“‘五级’习作之星”,用好《班级习作网页》、《蕴萃之声》和《蕴萃·青葵》三类校本刊物,加大投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又快又好地发展。结合省级课题“自媒体背景下的小学生快乐表达研究”开展相应的诸如“微博”“网上习作”等表达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交流。
(三)总结阶段(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
深化活动研讨,提升理论价值;构建教学模式,形成教学共识;课题结题。
(四)推广阶段(2015年12月以后)
在全校推行微型习作指导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研究的方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有效的阅读积累是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我校的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积累为孩子“厚积而薄发”提供了保障。微型指导课的关键是课堂习作指导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大量的时间应留给学生当堂表达。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并保持孩子表达的欲望是微型习作课成功的关键。学生是习作的主体,多形式、多渠道的表达体验让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各种感官有效结合,他们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减少对学生过多的写作技能技巧的传授,减少对学生习作的精批细改,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探讨并实施微型作文教学模式,废除传统的作文课两节连上的做法,消除学生习作的恐惧感;引导学生参与诸如班级日记接力、个人微博等各种表达活动,激发表达欲望;
(2)改变作文评价机制,通过系列竞赛,评选“金牌小蓓佳”、“银牌小蓓佳”、“铜牌小蓓佳”、“校园习作能手”、“校园作坛小星”,构建学生 “五级习作之星”成长框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3)多途径搭建学生发表文章的平台,构建《班级习作网页》、《蕴萃之声》、《蕴萃·青葵》三级习作展示平台,激发学生表达的内驱力,享受快乐的习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成果:
“微型习作课”指导模式中期研究报告
《“微型习作课”研究案例集》
《蕴萃·青葵》
2.最终成果:
《“微型习作课”研究论文集》
《“微型习作课”指导教学模式推广教案集》
《“微型习作课”指导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主持人是泰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泰州市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经验,曾参与并主持了省级研究课题2项,发表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论文三十多篇,教育随笔十多篇,在泰州市范围内作多次学术讲座,2012年出版专著《蕴萃十年》。
2.课题组核心成员全都参与过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科学认读之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并结题,学历均为本科,系学校中层职务或备课组长,其中有多位是泰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泰兴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合计发表论文近百篇,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学校所有语文老师参与此项试验,使本课题研究更加具备普遍性,促进学校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课题组对该项课题研究已做了一定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搜集相关文献资料3万余字并进行了整理、分析,对本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和习作现状做了相关的调研工作,对学校课时设置改革的可能性和科学性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初步的尝试,各种论证表明,此项课题实验在我校完全具有可能性。
4.学校近年来十分重视校本研究的发展,所开展的“双周一研”校本研修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专题性研究——课题化管理——沙龙式研讨——校本化培训——师本化发展”为主要模式的研究模式,能保证本课题研究确保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而我校开展的“校园读书节”和“图书漂流活动”“蕴萃杯系列作文大赛”等特色活动更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注入了新鲜血液,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5.课题主持人为学校校长,学校的科研经费、科研措施等均能得以保障,所需书籍资料均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并能在经费上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所有参与科研教师均在教学一线,亦能全身心投入参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