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工作室

首页 小学语文工作室 > 教学随笔 >

同伴“点赞”,给力学生攀登习作高峰
2017-11-15  作者:丁斌  浏览:
【课堂回放】

课件逐一展示学生诗歌作品:

例一《南京之痛,中华之痛》

七十九年的风吹雨打,

依旧洗不尽三十万灵魂的冤屈,

十三亿人的念念不忘,

还是无法改变六个星期的耻辱。

……

例二《铭记灰色》

30万同胞惨遭杀戮,

妇女儿童死于非命,

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坏,

大量的财物被掠夺……”

这些罪证令人战栗在愤怒之中,

这些罪证足在历史上重重记上一笔!

……

 

师:同学们,欣赏着这些诗,你的心里一定也有了独特的,属于自己的声音,这声音或许是悲痛,或许是愤怒,或许是祈祷,或许是祝愿……请拿起笔,以诗歌的形式,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奏响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声音。

生创作,师巡视。发现诗歌中有精彩的地方,即点赞一次。(在相关句子下画浪线,并用五角星标注。)

师:现在,让我们共同欣赏吴沛霖同学创作的诗歌,也许,你会有新的启发。

(视频展示习作,吴沛霖同学朗读。)

生1:我要点赞!第一小节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伤的情境,把读者带到了那令人刻骨铭心的伤痛的回忆之中。(师在第一小节的句子下画浪线,并用五角星标注。下同。)

生2:我要点赞!第五小节的一个“但”用得巧妙,承上启下,预示着中国人民必将浴血奋战,自立自强。

生3:我要点赞!诗歌里运用了一些数字,准确、贴切,不啰嗦。这些都成了日军罪恶滔天的铁证。

生4:我要点赞!最后一小节语言工整,很有气势,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生5:我要点赞!“风凄厉在嘶吼着,树在风中剧烈摇晃,无助地哭泣”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大自然的一切似乎都在为中华民族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哭泣。

……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有一个点赞。

师:同学们,有一个点赞,这首诗至少是良好级;有两个点赞,至少是优秀级;有三个点赞,至少是优秀加一颗星级……吴沛霖同学创作的这首诗至少能得什么等级?

学生数点赞数后,回答:优秀加六颗星。吴沛霖同学喜滋滋地坐下。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也来为同桌的作品点赞。我们要不吝啬自己的点赞。你的点赞,是他乐于写作的动力;你的点赞,可能会诞生又一位泰戈尔,而你是他的夕日同窗。准备好了吗?好,点赞开始。

(两分钟后)

师:(指名)你为同桌点了几个赞?说说你的理由。

……

师:(指被点赞的同学)听了同桌的点赞,你有什么感觉?

……

(音乐起)

师:同学们,文章是一段一段呈现的,诗歌是一行一行呈现的。因此,诗歌读起来更具动感,更有温度,更富韵味。

(生一个一个站起来朗读,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案例分析】

12月26日,笔者在县市级习作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之学习创作诗歌》一课。此课的设计,是学生观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并开展系列体验活动后,向习作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一直以来,写作是整个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头戏”,诗歌创作对于普遍学生来说更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如何攀上山峰,我觉得不仅需要学生艰苦卓绝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勇往直前、勇于创作的勇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绝对掌控习作评价的“话语权”,打着“公平”“公正”的旗号,以优等生的“尺子”丈量所有学生的习作。这样的习作教学,自然成了少部分优等生的“舞台”,绝大部分学生被“边缘化”,被教师手中挥舞的评价大棒阻隔、窒息,长期处于消极、自卑的状态。这样的习作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长足发展”的目标自然成为空谈。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鼓励。恰当的鼓励、赏识、肯定是润滑剂,为小学生“学习写作”(即“习作”)注入强劲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同伴“点赞”,改“诊断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改“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 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习作自信。

 

【教学反思】

一、同伴“点赞”,让学生掌握习作评价的“话语权”,习作评价体系走向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同伴“点赞”,第一次让学生掌握习作评价的“话语权”,“点赞”,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为同伴习作“呐喊助威”,从而树立“习作自信”。在开展同伴“点赞”的过程中,不能再由教师一个人掌握评价的权力,应该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和小组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评价,然后老师再给予评价,从而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点赞”的过程中,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角色不断转换,使他们在合作的氛围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学会欣赏,学会评改。使学生能发现优点,学会赏识,指出不足,真正学会有针对性的、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评改,从而彰显自己的个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大作文”环境,使学生的写作视野更有广度,更有深度。

二、同伴“点赞”,在欣赏和悦纳中,进一步释放学生的习作动机

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伴“点赞”,就是同伴相互发掘习作中的闪光点,并满怀激情的加以肯定和赞美,因而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点赞”时,有针对习作内容的,有针对语言形式的,有针对习作手法的,有针对文本主旨的……“点赞”,使评价用语不断向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同伴“点赞”,不仅能使广大学生为自己成为“点赞”的主人而深受鼓舞,并且,“点赞”的过程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内容是不合理的。好和差是比较而言的。这个比较不仅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更重要的是个体自身发展中的纵向比较。“点赞”,让即使基础较差,但认真努力并有点滴进步的同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会成为一种积极“诱因”,促使孩子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三、同伴“点赞”,在脱离窠臼的过程中,倡导评价内容的开放化

我国小学写作教学没有把写作当成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表达,而是当成了一种可以寻找规律的新八股,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往往针对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修辞等方面进行评价,而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作文应该有感而发,而不是生硬的堆砌,更不是无病呻吟、歌功颂德,所以说对于教师而言,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一定要脱离窠臼,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等方面,而应该站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去评价,从学生的思想、态度、内心世界等方面进行评价,往往更能把握文章写作的本源,而非是一些写作的技巧。而通过同伴“点赞”,在脱离窠臼的过程中,倡导评价内容的开放化。同伴“点赞”的过程中,学生的评价内容可以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给予评价,也学会欣赏别人写作中的闪光之处。

同伴“点赞”,引导每一个孩子睁大眼睛发现每一篇习作中不同方面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成功,从而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长足发展的教学目标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