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工作室

学科视野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小学数学 >

数感培养,数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探索
2021-06-23  作者:mjs2xxsx  浏览:
数感培养,数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探索

【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系统的细胞,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而数的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学生对数的概念的建构过程也就是教师对学生阐明数感及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现实背景的过程。文章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数感培养,依托创设情境、对接生活、投放实验、延伸训练、开放实践等诸多教学手段,把数的概念教学融入多元化的活动载体当中,深化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延展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思维广度,在提高学生数的概念学习有效性的同时,推动学生数感养成,形塑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数感

 

数的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科意识、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和看待生活中的事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正视数的概念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创新数的概念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依托更多有效性较强的活动载体,提高学生概念学习参与效度,触发学生对数的概念知识的深度学习。

一、创设情境,启发生本数感思维

“抽象难懂”是小学生在数学概念性知识学习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而“数”的概念,又是这些概念知识中抽象性、逻辑性更强的知识内容,自然给学生接受和理解带来更大的难度。教师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的概念知识,与直观生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融合到一起,能够匹配小学生直观思维发达的特点,降低数的概念认知难度,从而顺利启发生本数感思维。

围绕数的概念的教学情境创设切点丰富,教师应着重考量这些概念知识的数学本质和核心特点,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选择、内容布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数感思维的调动。教授一年级学生正确认识“1—10”数字时,单调的概念讲解难免会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对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进行加工处理,在课堂上直观呈现给学生,用充满童趣的课堂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从图片中找出哪些物品呢?你能数出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吗?”学生接收问题后,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任务的解决中,数出图片中有“1个滑梯”“2个秋千”“3个单杠”……教师汇总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和学生一起认识这些数,分析它们的数学意义。

“认数”是数的概念最基础的知识内容。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对教材中的插图素材进行整理、加工,依托投放图片的直观教学手段,完成课堂情境创设,能够营造出充满真实感和生动的“认数”学习场景,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引领下,主动从这些图片当中提炼数学信息,数出不同物品对应的数量,进而激活学生的数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1—10”这些数字的数学意义。

二、对接生活,推动生本数感启蒙

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教师开展数的概念知识教学,推动学生数感启蒙时,也可以积极对接与数学概念相关的生活物品、生活现象等资源内容,启发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概念模型,建立对这些数的概念的直观认识。这些直接数学经验,既能成为学生新知学习的认知起点,也可以拓宽学生数学认知视野,让学生从生活角度,分析和理解数的概念知识,实现概念知识的自然生成。

教师关注数的概念及数学原型的挖掘开发,进行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求,灵活投放这些生活素材。苏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章节的教学目标不单是要让学生正确辨识人民币的面值,学会使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完成购物、找零,更要关注学生的数感启蒙,彰显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师对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适当调整教室环境布设,在教室内划分出文具商品区、结账区,组织学生轮流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开展买卖活动,并提出活动要求:看谁用10元钱买到的东西更多、更好。有  了这一任务要求,学生要考虑每件商品的价格,以及购买哪些东西更加合理,从而进行多维度的数感启蒙。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较为欠缺,教师对接生活化教学资源时,要有意识地联系学生更为熟悉的文具店购物生活场景,切合学生生活认知经验。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用同样金额购买商品的方案评比,对学生数学计算、计划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能够锻炼学生多维度数学思维能力,巩固学生数感认知,有利于学生数学学科多元思维发展。

三、投放实验,强化生本数感体验

动手操作活动,是小学数学课堂推进学生智力成长,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有效路径。教师要围绕数的概念知识教学,有意识地投放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数学实验活动,组织学生亲历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了解这些概念知识的推导过程、提炼方法、应用场景,从而增强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体验,诱导学生对这些概念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为学生正确运用概念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教师要深耕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利用好各种自制教具、学具,渗透更多符合各学段学生操作能力、思维水平的实验课题,搭建多元化的数学实验教学平台。如,教授学生初步认识“加减法”时,需要夯实学生“分与合”的知识基础,为学生认识和应用加减法知识搭建思维桥梁。教师在相关课时教学当中,使用小棒学具作为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完成数的分、合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可以习得数的多种操作方法,例如,把4根小棒分成两份时,学生可以将其分成两两一份,或一份3根、一份1根;把5根小棒分成两份时,学生能够得出“1+4”“2+3”“3+2”等多种方案……无论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还是最后得出的实验结论,都能成为学生把握加减法数学本质的有力支撑。

由于小学生数学教具、学具资源的丰富性,教师科学设计数学实验时有诸多选择。教师围绕“分与合”的数学知识要点,依托小棒学具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完成不同数字的分、合操作,把抽象的分与合、加减法知识变得直观可视,大大降低了数学概念知识理解难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情感体验得到丰富,可以在感性认知素材支持下,对大小不一的数进行更多思考,逐渐形成数感。

四、延伸训练,促进生本数感内化

及时、高效的训练活动,是加深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印象、巩固学生概念认知的关键要素。教师关注数感训练活动的涵盖面和有效性,提高训练内容的质量,在课时教学或阶段性教学中,及时开展数感训练活动,促进生本数感内化。数学训练在于“精”不在于“多”,教师采取问题链、专项训练、变式题组等方式,系统整合数感训练内容,依托训练活动调动学生数学探究思维,延伸学生数的概念认知思维深度。

小学生对数学训练普遍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应善于以各种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为抓手,增强数感训练的生动性、趣味性,激活学生数学热情。在“乘法口诀”相关课时教学中,教师在不同课时的课堂总结环节,设计并开展“看谁算得快”小游戏,组织学生和同桌两两为一组,提供两组标注不同数字的卡片,要求学生各自从卡片组中翻出一张,比赛谁能更快说出这两个数字的乘积。教师按照课时进度,控制数学游戏的接受程度普遍很高,课堂训练效果明显提升。

喜欢游戏活动,是低年级小学生较为显著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师在“乘法口诀”章节教学中,分别在不同课时中投放同一游戏活动,虽然活动形式不变,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逐步提高游戏难度,使游戏难度始终贴合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保护好学生参与数学训练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地强化巩固中,实现数学知识内化。

五、开放实践,形塑生本数感认知

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个系统且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应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数感认知。教师增设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的概念深度剖析与实践应用当中,开拓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知视野,推动学生对数的概念认知体系的准确建构。小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具有较强局限性,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践学习认知起点,选择生活实例、数学操作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更多思维碰撞。

教师优化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用更具开放性、自主性的数学实践课题,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选择,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数学应用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了数字“0”相关知识后,教师设计开放性数学实践课题,让学生课后搜集包含数字“0”的生活素材,并说明它们代表的具体含义和数学意义。从学生实践学习的反馈来看,学生搜集与整合的生活素材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搜集了体育比赛比分牌上的“0”,说明它们代表得分为零;有的学生搜集了直尺、温度计上的刻度“0”,说明它们代表长度为零、温度为零摄氏度……

教师组织开放性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自主搜集和整合包含“0”的生活素材,解开学生数学实践学习的思维枷锁,让学生大胆发散数学实践学习思维。学生多元化的实践学习成果,都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具体表现,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概念知识的学习印象,同时还推动了学生数感认知的有效建构。

加强小学生数感培养,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数的概念教学有效性、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教师要丰富数的概念知识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启发生本数感思维;对接生活,推动生本数感启蒙;投放实验,强化生本数感体验;延伸训练,促进生本数感内化;开放实践,形塑生本数感认知,借助灵活多变、实效性强的概念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对数的概念进行深刻思考和全面建构。随着小学生数感的形成、强化、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必然也会“水涨船高”,为之后的数学学科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艮凤.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202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