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工作室

教学随笔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小学数学 >

行在路上(徐文军)
2019-05-26  作者:mjs2xxsx  浏览:

 

行在路上

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佳源校区  徐文军

 

2019311日~12日,在泰兴市小学数学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李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来到了泰兴市鼓楼小学教育集团鼓楼校区,全程观摩了泰兴市小学数学青优课(第二学段)决赛活动。此次活动共有9位参赛选手,她们分别执教了4个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三角形》、《画线段图的策略》和《反比例关系》。总体来说:这9节课上,选手们都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素材从学生生活中捕捉,问题从学生思辨中产生,方法在学生交流中动态生成。在师生、生生的激情互动和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中,学生真切地感悟到数学的本质。这种“以生为本”的真实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通过此次观摩活动,我们收获满满,思考颇多,感悟较深!现结合这9节课,具体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实践体验,这往往比教师空洞的说教、单一的课件演示、师生之间机械式的问答要强至百倍。

例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课中的“例2: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让学生四人小组先讨论如何分饼,然后让学生四人合作分饼,最终四人共同找到答案。学生分饼的过程,就是他(她)们知识体验的过程、领悟的过程,知识理解会更深刻。如果省去这一环节,单用课件动态演示分饼的全过程,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虽然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分饼过程直观形象,但仍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所以学生达不到真正理解知识的程度!如果二者有机结合,先让学生四人合作分饼,再用课件动态演示分饼过程(即验证刚才学生分饼的结论),效果会更佳,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柳暗花明又一春”之境界!

二、重视教学的收放技巧

开放是解放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是,“放”并不意味着一种无目的、无节制、无方向的“彻底解放”。恰恰相反,课堂中的“放”是为了凝成一种新的课堂秩序和课堂生态,从而真正促成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和智慧共享。所以,“放”需要有向、有序、有度。

而“收”是一种“聚拢”,意在把学生散点式的思考集聚成为促进其发展性的资源,“收”是一种导引,保证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不偏离教材意涵;“收”是一种提升,教师在倾听的情况下,融合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将之提升到一种更高的水平!这样的“开放”式的“回收”,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智慧挑战!

例如:《画线段图的策略》这一课中的“例1:小宁和小春共有72张卡片,小春比小宁多12张。两人各有卡片多少张?”这是一道新题,若这道题直接让学生试做,孩子们的思维就会失去方向,有的学生只能苦思冥想,无从下笔。几分钟下来,真正做出来的孩子寥寥无几,甚至出现一些怪癖的错误想法,如果老师一一予以纠正,便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时间上也不允许。诚然,“放”是好事,但“放”并不意味着无节制、无方向的“彻底解放”,得有向、有序、有度。

所以,该题的教学,何不半扶半放?

可运用“欲扬先抑”的策略。即先呈现一道铺垫题“小宁和小春共72枚邮票,两人分得同样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这道题学生们立马口答:“72÷2=36(枚)”。教师追问:“为什么这里可以用‘72÷2’ ?”学生回答“因为两人分得同样多”。教师立即板书“相等”。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比较例1与刚才的题目有何不同?学生回答:“两人分得不一样多”。教师相机板书:不相等。此时,教师提问:“两人分得不一样多,你能否发挥聪明的想象,将两人分得的卡片转变成一样多?”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思考并解答,比谁的解题方法多……这样的“收”和“放”,既能让学生散点式的思考聚集,保证大部分孩子的思维不偏离主题,又能凝成一种新的课堂秩序和课堂生态,促成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和智慧共享。这样大大提高孩子们思考的有效率,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视素材的选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学中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认识三角形》这一课,在讲授三角形的高的时候,其中一名选手能大胆驾驭并超越教材,选用了“两个不同样子的三角形,量身高,比高矮”。“量身高”这一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孩子们也有生活经验,所以从这一素材出发探索“三角形的高”,水到渠成。

四、重视教学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一有力的工具。正如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开启他(她)们的心智,陶冶他(她)们的情操,使他(她)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准确清晰,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调动他(她)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认识三角形》这一课,在研究三角形特征时,某选手说:“小猪佩奇、猪妈妈和猪爸爸也画了三角形,你们看他们画得对不对?”这样的语言,符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生动形象,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再如:《认识三角形》这一课,在研究三角形底和高一一对应时,某选手通过课件先呈现三角形的底和这条底上的高,然后动态演示这个三角形旋转,该选手说:“孩子们,你们看,三角形在旋转,这里的底和高也跟着旋转,她们俩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个人走到哪儿,另一个人就形影不离地跟到哪儿,永不分离!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这样的打比方的言语,能在陌生知识与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之间驾起一座桥梁,便于他(她)们深刻理解“底和高一一对应”的内涵。

……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就是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的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我们能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就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茁壮成长!教学也是一门爱的艺术,正如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所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愿我们的教学艺术与孩子们一起“开花”、“结果”。

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