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工作室

教学随笔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小学数学 >

拨开迷雾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王玥)
2019-05-26  作者:mjs2xxsx  浏览:

拨开迷雾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

泰师附小东润校区   

学习了贲友林老师的《现场与背后》,我充满了敬佩之情,同时又升起了自愧之意。我想,敬佩、自愧之余,我更需要激励更需要奋进,他的教学之路,教学行为的确影响了我。我佩服他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的不足。他提示了我如何看待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兴趣,爱好,更是责任。对孩子负责,对教育负责,更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现场与背后”,“现场”,指的是这30篇教学实录,“背后”,指隐藏在课堂背后的教师的思考。每一节课,贲老师都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呈现了他在课堂实验与探索中的状态,浓缩着他对课堂深深的热爱和思考。课堂实录中将孩子以实名呈现,而不是简单的用“生”这个符号,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将这本书作为毕业礼物赠送给他带的(6)班的孩子们,我想这个礼物他们将毕生收藏,一生难忘。

综观贲老师的课堂,真诚本色,朴实无华,充满生机;他的课堂探索,从容而坚定;他的学生在课堂中尽情生长、蓬勃向上。贲老师的课堂充满了生机,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愿意与别人交流,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想法,实现对新的内容的建构。他的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一、教学准备

“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模式是自主学习,探索交流,点拨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教之前,在课前独立自主完成“研究学习材料单”,这份材料单凝聚了贲老师的心血,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后,基本形成了这样几个板块:基础知识点,我的发现,我的提醒,我的疑问,我编的题目等。

从学生课前准备好方案后上课汇报,到教师随时调整学生汇报的顺序以及汇报的要求。研究学习材料则从“有”到“无”,从详到略,从教师设计到师生共同设计,继而学生自己设计。在这些过程中,探索、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的心中逐渐生根、萌芽。

二、教学过程

在贲老师的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学习,课堂上更多地表现为学生的充分交流,到后来,某些同学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小的老师。那么,老师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上该做些什么事情呢?

1、  组织学生聚焦于关键问题的思考

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中,课堂交流227÷34时,一个学生介绍她的想法,试商8之后,另一个学生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是8的呢?”贲老师肯定“这个问题问得好”,并组织其他同学重述这个同学的问题。肯定,是让学生的思考聚焦到这样的问题上;重述,是让精彩的问题再次“放大”,让所有的学生都“听到”。这样的处理,也潜移默化地给了学生指导: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思考怎样的问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方向偏离的情况,这时则应该及时给予适度的调整,教师要把握好整体的方向。

2、  把握学生交流学习的节奏

交流应该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发言是参与,认真的倾听也是一种参与。但是实际情况是,并非每一位同学都在倾听,听漏了,听不懂,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作为教师,要调整学生前进的步伐,有时候要停下来,等等这些同学,让所有学生跟上交流,讨论的步伐,在交流的某些时候,教师要及时介入,暂停一下,让班上的同学能够跟上发言同学思考问题的节奏。

3、  还给所有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李主任说了一句让我颇有感触的话:“一节好课,教师的说话不要多,在课堂上的说每一句话应该都是问题!”贲老师的书又让我明白,课堂上,教师不光要学会不说,还要学会让学生“这会儿不说”。让学生“这会儿不说”似乎有些反常,但是想想很有道理。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才思敏捷的学生,一个问题,他能很快的解决,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像他那样,如果这时让他“说”,那么其他同学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时就需要压制住他“说”的欲望,让学生“这会儿不说”其实也就还给了所有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教后思考

这本书,呈现了4年中的30节数学课。其中,有公开课,有家常课;有新授课,有练习课,也有复习课;大多数都是贲老师带的(6)班的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还有不同的班级,都是以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每节课后都有详尽的“教学手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随笔”或“课后反思”,但是他的“教学手记”远远比我们的“随笔”或“反思”更有深度和广度。比如某个问题是怎么修改的,某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在他的“教学手记”中都如实的记录着。相比之下,我的随笔和反思,显得如此的浅显,苍白,没有深度,没有理论,更没有如此深刻的思考。

稻盛和夫的话确实不是忽悠人的:“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若经过十年的累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这四年,贲老师一直在追寻他理想中的课堂,他迷恋于课堂,内心充实,心无旁骛。在追寻的过程中,他生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并在这本书中把每一节课中的点滴发现记录下来,从“启程”“迷茫”“踱步”,到“蹒跚”“摸索”“亮相”,再到“探索”“开放”“尝试”,最后才到“从容”“徜徉”“豁然”,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在整理这本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曾经的我几乎一片茫然,甚至手足无措,但我对课堂变革实验怀有一颗虔诚之心,在谦虚的同时又充满自信,并且勇往直前,越走越从容,努力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是贲老师在本书后记里的一段原话,我想我正处于那段茫然,手足无措的阶段,感谢贲老师的这本书,感谢李主任的推荐,让我面前的迷雾散开了一些。前路茫茫,我不知道后面的道路上会有什么,但我对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