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工作室

学科视野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小学数学 >

好文分享: 从课堂中的鼓掌说起
2019-06-29  作者:mjs2xxsx  浏览:

友林观课 | 从课堂中的鼓掌说起

原创: 贲友林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8-08-24

 

说到课堂中的鼓掌,我们并不陌生,很容易想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比较好,教师提请全班学生掌声鼓励,于是,全班学生“啪啪啪”鼓掌三下,甚至,三下之后还有一句异口同声的称赞:“你真棒!”

或许,我们觉得这样的鼓掌方式太机械。当我们觉得这样的鼓掌方式有缺陷与问题的时候,不能停留于感觉,而应从感觉出发,走向思考。我们是否思考过:课堂中,为什么鼓掌?怎样鼓掌?鼓掌有什么作用?鼓掌要注意什么?

鼓掌虽是一种手势,却有着深厚内涵,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说到鼓掌,我们更容易想到剧场内的演出礼仪:演员登场开始演出,观众送上掌声,既是欢迎,也是鼓励;演员演到精彩之处,观众再次鼓掌,既是喝彩,也是致敬;演员退场演出结束,观众报以掌声,既是欢送,也是感谢。鼓掌,是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的积极互动与沟通。

课堂不是剧场,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从鼓掌入手,构建积极互动与沟通的课堂礼仪文化。20多年前,我观摩了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在课堂中,邱老师十分注意组织学生把掌声送给同学。有专家评析道:“邱老师的课堂,在学生鼓掌中,建立了互惠性的师生关系,建立了课堂礼仪。”的确,适当的鼓掌是一种对学生学习积极鼓励的行为,也体现了对其发言的尊重与称赞。

对于课堂上何时鼓掌,我与学生有这样的约定:同学到讲台前与全班做交流时,全班鼓掌欢迎;同学讲解结束回座位时,全班鼓掌欢送。对此,曾有人和我探讨:“这样,课堂中的鼓掌是否太多了?”我说:“从旁观者的视角看,鼓掌确实比一般的课堂多多了。不过,具体分摊到学生个体,哪些学生获得了掌声,每位学生获得了几次掌声,并不多。”如果在现场细细观察获得掌声的那些学生的表情,你会发现:看似波澜不惊,欲喜还羞,但是内心泛起的涟漪足以让人相信会对其后续学习产生正向激励。我们要防止鼓掌泛滥的现象,但是不应当从教师的感受与理解出发做出判断,而应当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出发,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鼓掌的功能。

课堂中的鼓掌不仅可以传达鼓励与感谢的信息,而且可以作为反馈教学信息的手段与方式。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发现不完整,可以补充;发现不正确,可以纠正;感觉不明白,可以提问或者要求再讲一遍;感觉特别好,可以鼓掌。这里的鼓掌实际上表达了对同伴发言的反应。学生发言时,固然,教师要倾听,把握发言的要点,并做出评判。不过,一直是教师评判,就容易形成教师“一言堂”“说了算”的局面,使得其他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状态,比如教师要求鼓掌,才会鼓掌。因此,其他学生也要倾听,辨析发言的内容,发现发言的精彩之处,并自然(合情合理)地通过鼓掌表达肯定,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度地参与到互动学习的过程中。                                   由此说到上面的“啪啪啪”鼓掌三下,其实就是对同伴发言的认可与欣赏。只是,这样的评价不应该由教师强制执行,而应当由学生自发产生,也就是让每位学生自主表达。因此,课堂中的鼓掌不应要求整齐划一,打出节奏,这会让学生丢弃自我,失去个性,变得盲目跟风,流于形式,甚至敷衍了事。

在教学中,我发现,鼓掌还具有提醒功能:上课的过程中,有学生走神了,其他学生一鼓掌,恰恰给了他提醒,把他拉了回来。这一点倒有些“无心插柳”的意味。课堂中鼓掌的更多功能还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与发现。

由此想到美国中部地区教育实验室开发了一份课堂教学反思问卷,用来帮助教师简单判断自己的课堂是否“以学生为中心”。问卷共有25个题项,具体如下:1.我尽可能地向每个学生表达我对他们的欣赏。

2.我允许学生展示他们独特的想法和信念。

3.我教给学生组织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各种策略。

4.只有当学生表现出很难完成作业的时候,我才会考虑换一个作业。

5.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习表现不够自信的学生,我会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

6.我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学习如何采纳他人的观点。

7.我帮助学生明确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8.我会将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划分为一组。

9.我向学生表达我对他们的关心。

10.我鼓励学生勇于在学习中挑战自己。

11.我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建立联系。

12.我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喜好。

13.当学生拥有超乎他们平时水平的表现时,我会表达对他们的赞赏。

14.我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观点。

15.我会规划一些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反思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活动。

16.我教给学生如何应对影响他们学习的各种压力。

17.我帮助学生重视他们自己的能力。

18.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反思。

19.我鼓励学生监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

20.我知道我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和情况。

21.我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课堂归属感。

22.我要求学生倾听并思考同学的观点,即便他们可能并不同意这些观点。

23.当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很大的困难时,我能够调整我的教学。

24.我尊重我的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尊重。

25.我会安排一些让每个学生都会觉得有些挑战的学习活动。

25个题项所描述的课堂行为都是课堂中的“事”。正是这一件件“事”反映了教学行为的倾向性以及背后的理念。当我们对这每一种行为、每一件事情都十分在意时,课堂的气象、格局就会变得大不一样了。那正是我们的期待。

 

贲友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本文原载于《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