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工作室

学科视野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小学数学 >

量角难,难在何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何瑾)
2019-10-12  作者:mjs2xxsx  浏览:

量角难,难在何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黄桥小学        

每次教完角的度量后,我总有一种后怕的感觉。量角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教师归纳出了“两合一看”(即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这样高度精炼的量角方法,学生还是不能正确运用?我想: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角的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在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的时候,教师自以为抽象、精确的概括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让学生不堪其重。“角的度量”中,哪些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呢?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拨开重重疑团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查阅了一些学习资料、搜集了一些经典课例,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找角——角是什么?

在学生的眼里,生活中类似桌角、衣角等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角究竟是什么?仅仅是前面尖尖的部分吗?后面的也是角的一部分吗?很多学生也不清楚。查阅了资料,对角的解释是这样的:静态意义上,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动态意义上,角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形成的,起始射线是角的始边,结束射线是角的终边。所以,角可以理解为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夹住的平面图形,因为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所以角的平面也能随着射线的延长无限延展。要理解角,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更要让学生想象出角的两条边夹住的可以无限延展的平面,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的角,只呈现出了平面前面的一部分。这样做,不仅为“角的度量”中的“重合”打下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向学生渗透了极限思想。

二、量角——量什么?

教材中,先出现一个角,然后用三角板上的三个不同的角去量,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需要,引出了角的计量单位“度”。那么“度”到底计量角的什么?长度?面积?学生容易受以前知识的负迁移定式,所以刚学时,很多学生会把角的顶点放在量角器的0刻度点,角的一条边放在0刻度线上,像量长度一样去测量。所以,在学习量角之前,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角的度量到底量什么?教师可以设计课件,将要量的角里依次摆满11度的角,再数角里包含几个1度的角,再出示另一个大小不同的角用同样的方法动态地展示角的度数。再引导学生思考:①量角量的是什么?(量的是包含几个1度,包含的1度的角越多,这个角就越大。)②角的大小由什么决定?(角的大小由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明白:角的度量与以前长度、面积等的计量不太一样,角的度数,描述的是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大小,为了统一标准,通常使用度量单位“度”。理解了这些,学生自然不会用量长度的方法去量角。

三、量角器——为什么这样造?

另外,很多学生在测量时,对量角器如何放往往无所适从,到底读哪圈刻度也晕头转向。这是因为学生对量角器设计的意图不清楚。教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一步步完善量角器的构造:

1、“半个”量角器,顺应知识迁移。

出示“半个”量角器,让学生测量开口向右的锐角、直角、30°、90°,学生觉得很方便,与以前量长度,一端对齐的习惯也没有冲突。再出示开口向右的110°钝角,学生感到有些困难,半个”量角器最多只能量直角,量钝角刻度不够。此时让学生想办法,再根据学生的建议加上另一半量角器。这样暂时回避了读内、外圈刻度的麻烦。读时,让学生养成习惯,从0°开始,用教棒绕着角的顶点,从起始边开始,按顺序10°、10°地扫读过去,感受角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读法,学生能形象地感受到角的度量,与其它量的计量一样,也是数包含几个计量单位,便于学生理解计量的本质,形成度量意识。而且,以后学生使用两圈刻度的量角器时,不容易混淆内、外圈的刻度。

2、创造角的基本计量单位:1°。

再出示开口向右不是整10°的角,如123°,让学生说现在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能读到120°,多出的一点不知道是多少度)这就产生了创造小一点的度量单位的需要。于是,课件将每一个10°的角平均分成10份,这样就将量角器的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对应的角是1°。

3、感受两圈刻度的设计苦心。

出示开口向左的角如:70°,让学生用只有一圈的量角器测量。问:可以测量出度数吗?这时学生可能读成110°或认为压根儿就无法测量(其实是可以测量的)此时引导学生纠错,并讨论:可以量吗?这样量方便吗?能让测量变得更加方便吗?由此创造出方向相反的另一圈刻度,在创造工具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量角器的两圈刻度是为了满足开口不同的角的需要。随后,再出示开口方向多样的角让学生测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读哪圈刻度。

这样一步步拾级而上,由易到难。根据测量需要,学生一步步创造并完善了了量角工具。每一处设计,都是学生根据测量需要想出来的。量角器设计意图,学生都了然于心,也把测量原理理解得入骨透彻。比起一味地让他们去适应复杂的量角器,学生更加心中有数,学起来要轻松得多。

四、量角与其它度量有共性吗?

两条边的开口程度决定角的大小,角是一种二维特征,与长度等一维特征的量有较大的差异,但因为都是用数量刻画特征的,所以它们又有一致性。所以课结束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长度、面积、角等不同类量的计量。量长度用什么?(量包含几个长度单位)量面积用什么?(量包含几个面积单位)量角用什么?(量包含几个角的单位)看来要描述量的多少,总是先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再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 描述重量、年龄、容量、体积等不也是这样吗?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shù)起源于数(shǔ),量(liàng)起源于量(liáng)。”我想这是对量的计量最好不过的诠释了。

朱光潜先生说:“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却在潜意识中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学生量角为什么那么累?学生虽然知道怎样量角,却不明白量的到底是角的什么?虽然知道量角要重合,却不清楚为什么要重合?对于角的度量,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在量角时手忙脚乱,也在情理之中。华应龙老师说:“教师要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有些知识,不是学生太难教,而是自己没想透,或是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教。反思,让我把角想得更透;反思,让师生在行知路上,少走了弯路,更添了轻松和愉悦;反思,让师生呼吸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