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工作室

学科视野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初中语文 >

怎样写好并用好“下水文”?
2019-05-08  作者:mjs2czyw  浏览:
怎样写好并用好“下水文”?

                                   江苏省泰兴市根思初中  225400  封蓉

 要:语文老师写下水文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指导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写好“下水文”并运用好“下水文”,首先要明确写“下水文”的要求;其次充分实践,保证“下水文”的实效性;再次要变化频率,防止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最后及时总结,保证“下水文”的彻底。教师要坚持“不习作不行”“怕习作不行”,在多练多写中使得自身的下水文越来越出色,从而指导好学生的习作。

关键词:下水文;要求;形式

“下水文”指教师用学生的口吻,按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典型材料来写的范文或者片段。“下水文”最早是叶圣陶在60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倡导的。他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亲自“下水”的重要性。那么教师该怎样写好并运用好“下水文”呢?

{C}一、 {C}必须明确写“下水文”的要求

首先要目的明确化,符合习作要求。是训练选材和立意还是训练谋篇布局,是训练不同的表达方式还是不同的语言形式,教师都要确定清楚。因而教师在写“下水文”之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上的习作要求,下水的目的一定要明确,要针对什么训练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来写。

其次,语言要儿童化,避免成人语言。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体验的心智活动。学校举行的七年级一次语文考试中,班上有几名同学的开头是这样的:“帘外雨潺潺,挑灯夜读。罗衫不耐五更寒,只恐袭来,幽梦不复还。初一学子难亦难。往事只堪哀,对书难排。”这个开头,刚好是我所写的下水文《我的初一我的歌》当中的。当时只是提醒学生可以改用古诗词设计开头。但实际上这样成人化的语言又诗意化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学生是不适用的。毕竟初一的学生还没有如此丰富的古诗词的积累。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使用较长的句子,有的喜欢使用哲理性较深的语言来议论。学生出于崇拜心理,为了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背熟后生搬硬套。由这些句子组成的文章可能也是很好的文章,但作为“下水文”来说,它不适合。因此下水文至少应当按学生能够理解的语句来写,平时多收集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或者多采用课文里的语句。这样的语句用在作文里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既易于接受又便于使用。

再次,内容要生活化,围绕学生实际。“下水文”是为学生的习作服务的,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少表现成人生活,多贴近学生生活。写的内容最好是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比如学校开运动会了,组织春游了,举办朗诵比赛了,师生同写有关运动会、春游、比赛的文章。发生大家关心的国家大事了,师生也一同关注它,写事件的过程,写自己的认识等等。虽然我们不是儿童作家,但我们可以回忆我们的童年生活或观察学生的生活,选取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去表现,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这样的下水文,必然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向自己的学生生活中,丰富他们的写作题材和内心世界。

最后,表达技巧要与学生水平同级化。表达技巧力争是本学段的学生已掌握的或刚刚学过的。比如初一刚刚学习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教师在下水的时候尽量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集中了中外古今的五个人物,这些人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在写半命题作文“他是位性格的人”时,我的下水文就紧扣学生刚刚掌握的“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同写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王老师。这样真正地将训练落到实处。

二、灵活呈现,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第一,呈现式要丰富。常见的使用下水文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朗读和印发材料。朗读可以由老师或者学生朗读。印发材料指把“下水文”张贴于教室或印发给学生,当然也可以由教师介绍范文大概内容,指明出处,由学生自己去翻查阅读,然后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让学生确定写作方向。这样的呈现方式略显陈旧和单调。现在可以使用多种呈现形式。如课件展示、剧情表演、印发资料、专栏张贴、口头等。这更加调动了学生写“下水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下水文”的热情,也方便了教师的“下水文”的教学。

第二,呈现时机要多变。下水文什么时候和学生见面也要注意,如果下水文示范不当,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应尽力避免。通常下水文的时机分为“作前下水”“作中下水”和“作后下水”。“作前下水”指在学生写草稿之前。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以前没写过或写的较少的一些类型的作文。如书信、读后感、建议书等应用文。教师此时“下水”可以帮他们克服害怕的心理,使他们易于动手,掌握这些类型格式上写法上的要求。另外部分题材相对比较宽泛的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也适合用此方法。“作中下水”指和学生同时写。这样让学生有强烈的真实感,明显的现场效应,教师可以轻松地进入写作情境,增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学生有些内容写得不具体,表达不出真实感受,有的甚至写到一半就再也“挤”不出下文了。老师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朗读下水文的句子或者段落,稍加点拨。这样,替他们排忧解难,开启了思路,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作后下水”指教师在评讲作文之时。像看图作文一类的想象作文适合“作后下水”。因为想象作文的指导主要应以引导学生丰富的想象作为首要目标。如果教师下水过早,教师的文章就有可能把学生的作文引向千篇一律的局势,对于想象作文,先让孩子写“放胆文”,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写。除了以上三种,在课前阅读材料的铺垫基础上、在激发情趣或揭示技法的展示中,在写作中对于突破难点的“集中式”讲解,小组或班级交流时的介入,课后的拓展阅读中等等都是下水文呈现的时机。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下水文”的时机,用“下水文”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做到有的放矢,启发学生修改、提高。

第三,呈现内容要多样根据习作要求写作主体呈现形式和时机,可以呈现全文,也可以呈现片段。一个开头,一个结尾,或仅列一个作文提纲都可以。灵活运用“换位式”下水,还是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作文为例。一个学生写《母亲的手》一文,用“我爱母亲的手”开头,结尾又用同样的语句。我照着他的思路,重写了这样一段结尾:“有一双手上面布满了手纹,比地图上的沟沟回回还乱;有一双手,青筋暴露,里面流淌着我的生命之源;有一双手,皱皱巴巴,布满老茧,预示着她的劳作比耕牛还重;有一双手,充满温热,经常抚摸我幼小的心灵,为我撑起遮风挡雨的伞,这就是母亲的手。”

三、充分实践,保证下水文效性

第一,保证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感受文章的情趣而乐于自己写作文,领悟文章的行文技巧而轻松作文

第二,保证交流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下水文”一经亮相,就得放手让学生讨论,找出优缺点。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更能打开思路畅所欲言。甚至一篇下水文可以带出多篇类似的训练。让学生们找出并讨论已经学过的表达方法。如果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那么学生就会望文生畏,噤若寒蝉了。

第三,欢迎学生动手修改。在对“下水文”讨论的基础上,以诚恳的态度欢迎学生在文章的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遣词造句,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如果师生一起修改,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做到教学相长。

第四,鼓励学生创新。新课程倡导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自由表达,提倡“多角度地观察”、“不拘形式地“有创意地表达”。教师的“下水文”往往高于学生的水平,总是和老师的“下水文”来比,学生也难免有为难情绪。学生对教师有着崇拜心理,自己创作时候也会不假思考地完全模仿。事实是“下水文”作为敲门砖只能给学生以借鉴,在教学中更希望学生“我手写我心”,能在习作中有所创新。在使用“下水文”,我有意识地暴露自己“下水文”的某些缺点,或者另起思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拓宽思路,大胆创新。

四、变化频率,防止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下水文”有导向性作用,但如果每逢习作必用“下水文”这是不现实的,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不利于他们创造性地作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知识面狭窄,观察事物往往流于表面,思维不能深入,写景状物过于简单,写人记事好罗列项目,更容易坐享其成,产生依赖心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成熟,观察更加细致,联想和想象更加丰富,这时候教师频繁写“下水文”就不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构思,久而久之就放弃自己的思考形成依赖心理。因此,掌握“下水文”的使用频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练习。

五、及时总结,促进“下水文”的发展

有的老师写“下水文”时重当前效应,即只考虑眼前这次作文要求;而忽略后续的发展,即少考虑学生原有的作文基础。“下水”的发展就是从本班学生作文实际出发,教师要对学生学过的作文常识,掌握的表现方法,积累的词汇,尤其是全班同学在作文方面表现出来的共性的优缺点都要心中有数,及时总结,整理成档案,这样便于教师查漏补缺。

除此之外,教师要想能够灵活运用好“下水文”,至少本人有一定量的积累。许多老师怕写作,只喜欢多读文章,不喜欢多做文章,就像游泳一样,教师只有“多下水”,才能悟得写作的方法,才能更加灵活地讲解写作的理论知识。其次失败是成功之母,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废稿和习作,是“出水”前的必然的付出。教师只有多次尝试之后,才能对学生的习作有着更清楚的认识。对此教师要有长期的、充分的心理准备,习作、习作、再习作,才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总之,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动口更要动手。教师写好“下水文”时并运用好“下水文”,首先要明确写“下水文”的要求;其次灵活呈现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接着充分实践,保证“下水文”的有效性;再次掌握频率,防止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最后及时总结,保证“下水文”的发展。教师要坚持习作,在多练多写中使得自身的下水文越来越出色,从而指导好学生的习作。

参考文献:

⑴白金声.“教师下水”——作文教学成功的经验[J]. 黑龙江教育,1998(2).

⑵刘占泉.多写“下水文” [J]. 语文建设,2006(5).

⑶徐玉琴.教师下水文之我见[J]. 学知报,2011(1).

注:此论文发表在2012年9月《学理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