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工作室

教学随笔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初中语文 >

文本细读,还原语文本味(邱莹莹)
2019-07-10  作者:mjs2czyw  浏览:

文本细读,还原语文本味

——初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

泰兴市实验初中   邱莹莹

孙绍振老师在《名作细读》封面这样写道: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孙老师的话不禁让我反思自己:我讲的是否是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讲的东西学生是否真的有所知了?翻开孙老师的书,我开始细读。

文本细读,就是在细读文本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孙老师以独特的视角、丰厚的文化底蕴解读了一批文学作品。他的分析解读,既能牢牢地把握住作品的灵魂,又能品赏到每一个词语的奇妙,其解读方法既有可操作性,又能引发读者思维的震荡,给人以美的享受。

孙老师认为,不管在中学课堂还是大学课堂,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在当下文本解读大行其道之际,在我们浮躁于课程改革之余,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细读中去品味经典,真正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

文本细读的基本特征有:

第一,以文本为中心。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它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孙老师认为,文本细读固然需要知人论世,但更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分析,以及在看来平淡的地方分析出人文内涵来。要从作品中、从文本中分析出来,才是活生生的。

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文本语义是字典语义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变化形态。每个具体的上下文都会影响字典语义,使字典语义发生微妙的变化。孙老师认为,语词的运用离不开语境,而语境,其实就是人境,人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本语义因为有了语境的暗示引申,自然就比有声语言更加丰富,更加微妙,更加精致。有时,还超越字典语义,产生一种超越规范的语境语义。

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细读还将文本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韦勒克认为,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孙老师在其《渺小的人物和崇高的主题——从心理结构看<最后一课>》中巧妙地抓住横断面的结构方法,分析作者如何把小弗郎士从日常的、常规心理惯性中冲击出来,使之进入例外的、反常的环境,然后表现其心理结构的变幻,很好地解读了《最后一课》成为经典的理由。

很叹服孙教授的名作细读功夫:他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的《江南春》等诗为例,概括春天的九种不同情怀,以杜甫的《登高》、杜牧的《山行》、刘禹锡的《秋词》等为例,概括秋天的六种不同情怀,这种细读对中学师生教学古代诗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的解读别具一格,令人信服。他用还原法分析《再别康桥》,材料之丰富,见解之高妙,的确非同寻常。他的条分缕析口语化语言,生动幽默,的确做到了细读。

文本细读,揣摩教材是一种细功夫,慢功夫,苦功夫。它需要读者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韧劲和钻劲。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文本细读,是打开通向文本深处、开阔自我视野、提升教师业务素养的最佳途径,也是引导学生品尝语文本味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