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工作室

学科视野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高中政治 >

《适应时代呼唤 展示课标权威》
2019-04-12  作者:mjs2gzzz  浏览:
适应时代呼唤  展示课标权威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思想政治新课标》在全国高中政治教师的热切期盼中终于正式颁布了。思想政治新课标在目前执行的课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呈现一些新的特点。认真研读思想政治新课标,新的特点,新的变化对如何开展新课标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具有现实的引领意义。

一、学习新课标的重大变

看点一:紧扣时代主题的课程内容。党的十九大后,结合各学科性质和学生年龄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主要突出强化了五个方面。

(一)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二)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四)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五)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感悟和弘扬劳模精神。

看点二: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新课标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每个核心素养要素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贯彻“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每个素养要素都存在于每个课程模块的内容之中。每个课程模块的内容都包含全部素养要素的相关意义。课程模块的内容本身并不具有划分素养水平的意义。

看点三: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既秉持“活动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包括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关切、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等;又坚持“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本位,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等。活动型的课程塑造,不意味着改变其学科课程的属性,也不意味着赋予其活动课程的内涵,实质上是课程类型的创新。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关键在于“议题”的确定。所谓“议题”,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它与课程内容浑然一体,并贯穿教学全程,从而使“活动”设计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

看点四: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作为本次修订课标新增设的环节,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二、探索新变化的方法策略

   新课标在许多方面已经凸显新变化和新突破,为了能适应这些新变化和新突破,我们需要大胆实践探索,摸索出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1.探索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从而形成核心素养质量水平的标准;精选重大时事问题和社会热点事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磨砺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感受和感悟,增强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2.探索综合性、活动型课程的实现方式

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了有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构建了活动型课程,这可能是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新课标把思想政治课堂定位为活动型课程,是为了适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内容上,要求对多学科、多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综合性知识;在能力上,要求综合运用理解、辨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方法和推理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培养学生应有的积极情感和人生态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型课程的构建,可以说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大势的必然选择。所谓活动型课程的基本内涵是:学科内容采取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模拟活动、探索活动和思维活动等方式呈现,即所谓“课程内容的活动化”;换言之,学科内容的展开方式往往采取一系列活动的结构化设计,即“活动内容的课程化”。

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通过议题研讨、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撰写小论文等,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谛。

(二)强调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强调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

(三)倡导综合性教学形式,注重复杂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多途径探究,进行综合分析,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形式僵化、路径单一等问题。

(四)广泛开展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科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行动自觉。

在讲授《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题的时候,课本提供的探究材料是关于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没有落实到农民手中,村民纷纷献计献策,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于是,我设计了一段生活情景剧《人民监督》,由七名同学分别扮演村民、镇政府代表、人大代表等,生活情景剧惟妙惟肖展示了课本内容,通过学生的表演,设计了以下问题:

(1)镇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履行职责,村民可以行使什么权利?

(2)村民采用了哪种途径成功解决了难题?

(3)村民为何确信人大代表能帮助他圆满解决难题?

(4)你觉得村民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难题?

(5)如果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解决的话,能达到圆满回复吗?它有什么特点?

(6)村民们使用监督权,会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公民带来哪些好处?

(7)如果真像其他村民说的那样聚众闹事,结局会怎样?

(8)你觉得村民解决问题的方式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容易理解课本知识点,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民主监督的途径、意义、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

为了实现活动型课程的构建,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议题式”设计,强调围绕议题展开课程内容,其中应包括学生思考问题的情景、运用的资料、探究的策略和方法,并提供学生探索和表达的机会。

新课标在必修模块中精心设计了活动议题,但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重新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议题,灵活选择活动方式,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设计、力求“活动序列化、内容活动化”,突出议题的鲜明时代特征,使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具有生动性、多样性和实效性。通过活动化议题式教学,促进开放民主教学理念的渗透,增强学生学科学习的内在获得感,使学科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智慧。

今天学习的《永恒的民族精神》很好地体现了议题式教学,从“探中华民族精神、悟中华民族精神、践中华民族精神”三个方面展开,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

这种议题式教学策略设计贯穿课程实施的始终,从而让活动成为体现课程内容的基本方式。这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经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在价值冲突中鉴别,在错综复杂中辨析,在思考动脑的过程中提高自主自觉的思维能力。

三、探索学业质量水平评价的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来描述学生学业成就。它分为四级,其中水平2是高中生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水平3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相当于高考)的命题依据。准确把握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弄清质量水平测试的内容,同质的内容才能进行比较,在不同层次中才能分清优劣。比如,“面对情境问题”就分出了简单情境问题、一般情境问题,复杂情境问题、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四个明显的水平层。

(2)注重行为动词的选用所体现的层级性。“观察”“回应”“把握”这四个行为动词,呈现的是依次提升的四个层次,可以准确描述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优劣之分。

(3)同一行为动词所囊括的内容不同,也体现了不同层级。如同样是“运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前两个“运用”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掌握这些要求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进行学业质量水平的测试。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对我们广大政治课老师来说,如何适应新课改的形势,转变传统观念,把思想政治课上好,上活,确实任重而道远。本着“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迎接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的春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