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工作室

教案课件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高中历史 >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020-03-26  作者:mjs2gzls  浏览: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赵志辉

【导学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导学内容】

时间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活动

影响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地主阶级

 

 

 

译书

撰书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

纪末

资产

 

 

 

戊戌变法

 

 

20世

纪初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

建立民国

1915—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

无产阶级

马克

思主

义者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

 

 

 

【导思探究

探究一:材料1: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2: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1)根据材料1说明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归纳郑观应的观点,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否有道理?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6分)

探究二:材料1: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材料3:马克思指出:“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1)根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梁的主要思想主张。(3分)  

2)材料3体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呈现的特点?结合19世纪末经济、思想、阶级状况分析呈现有这样的特点原因。(5分)

探究三: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9分)

材料1: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

材料2: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

材料3: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材料1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3分)

2)据材料2,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2分)

3)材料3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2分)

4)材料3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2分)

【总结提升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呈现的特点?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实质是什么?

【导练巩固】

119世纪四十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

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封建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有人这样认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这里能够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是指( )

A.自由与平等        B.法制与科学      C.民主与自由        D.民主与科学

5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撰稿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主要关注西方习俗礼仪

6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