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工作室

教学随笔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高中历史 >

核心素养立基点 资源开发促提升 ——浅谈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0-03-28  作者:mjs2gzls  浏览:

江苏省泰兴中学   张涛

一、素养引领,拓史求真

求真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学生历史能力素养和关键品质的内在要求。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科学的本质特性,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基于对材料搜集和事实考证,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基于历史学科的科学特性和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历史课程资源应该以学生的科学历史观、时空观念、史证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中心,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材为基础,遵循“求真”的学科本质,丰富历史教材史料,弥补教材内容的空洞,提供更科学、更准确、更全面的论证史料素材,围绕历史教学主题,巧妙地设计历史教学环节,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融入到历史情境中去,促进学生科学史观和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下面以评价“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拔人才的差异” 的为例。

通过对历史教材的研读,学生对三大选官制度的演变形成这样的初步认识: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主要以孝廉为选拔依据;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特点是依靠门第选拔人才,因为世家大族把持着评判人才的权利;而科举制主要以考试为选拔为依据,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书面考试水平,并且参与科举考试的人员基础较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所以,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相比较更具有优越性,更趋于完善。科举制为什么优越、优越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的观点如下: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试选拔、重视才华以及官员的基础来源。若运用这种观点进行论证三大选官制度的区别就显得不太严谨,特别忽视了用唯物史观评价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不可否认科举制在选拔权力和人才来源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但这不能否认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在历史进程中也重视选拔人才的才华和注重对人才考察的作用。基于教材,围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补充了以下几则史料资源:

材料一 汉代中央政府将考察和试用被推举(察举)者,……各地推荐的人才最后都要经皇帝策问才能确定。                 ——苏力《大国宪制》

材料二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  

——范晔《《左雄传》

材料一重点讲述汉代采取策问的办法来考察被察举者的才干学识。材料二表明察举制一方面从年龄上对人才选拔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对选拔的人才以考试形式考察他们的才能。

材料三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沈约《恩幸传序》

材料三指出“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制度的问世是因为东汉末年战乱,人口流离失所,原先的选拔制度难以维系进行而采取的适应当时情况且有效的选官制度。起初,它是以人才的优劣为基准,贯彻唯才是举的方针,不看门第。“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度日益重视文字考试和以文取士了。” [2]

综合上述史料分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重视选拔人才的才华考查,并都采用考试模式,是否考试选拔、重视才华不是他们与科举制的主要区别。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缺点在于选拔人才的权力主要由地方或者特权者把持,有才华的人未必能到中央担任重要官职;另一方面文化普及的不足,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延缓,知识受众面现对较窄,所以与科举制相比缺乏广泛的人才基础

课程资源的开发——史料的拓展,弥补了历史教材过于精简的弊端,丰富了课本史料资源。学生通过史料的阅读、辨析,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运用唯物史观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利弊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形成客观合理的认识。基于史料已经形成的认知,学生对三大制度的异同进行全面、科学的历史解释。在利用史料资源开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着力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和“求真”精神的培养,展现历史学科内在的科学本质。

二、以人为本,情怀育人

高中历史教学承载着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即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教学任务。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题对象,重点突出对“人”的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历史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习、掌握、运用历史的智慧,“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3]

1.立足认知,感悟历史促发展

历史课程资源服务于历史课程教学,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其开发要以课标为纲,要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切实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高中生的历史知识体系上相对初中生更加趋于系统、完整,但在分析、归纳等认知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历史课程资源基于课标要求,围绕教材,在学生现有的历史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典型性、科学性的进行补充拓展,促进学生在已有的能力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即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成长模式。如上述评价“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差异” 的例子中,补充察举制重视人才考查的相关史料内容,可以在《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人教版)文化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中,汉武帝设立太学进行考试选拔人才的这部分内容进行推敲;汉至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受众面有限的这一结论在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人教版)文化史古代四大发明这一课中,简绍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与外传部分可以推断出。因此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史料资源补充是紧扣教材展开的,是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进行史料拓展的,有助于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多方面去理性思考、客观认识选官制度演变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原因,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补充的史料阅读理解难度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总之,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发展模式,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阅读、分析史料,进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读史能力、唯物史观以及史料实证等能力的培养。

“学习应该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所组成的”[4]。历史教学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体验过程,在历史体验学习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则为体验学习提供了桥梁,通过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体验、感悟历史,汲取历史的智慧。学生在评价“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差异” 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了解选官制度的存在以及孰优孰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感受不同选官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体会这些选官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推动历史进步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感悟古代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制度设计的智慧体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宝贵遗产。尽管它们有着各自的缺陷,但无法掩盖它们历史的光芒。

2.立足现实,彰显历史教育价值

“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的前提恰是落脚于‘现在’。”[5]走进生活,走进现实,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应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连,如对家乡名人、学校校园文化、家乡风俗习俗、文物遗址、历史博物馆等乡土资源的开发。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资源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历史素材,探索身边的历史轨迹,记载身边的历史文化,感悟家乡历史人文底蕴及时代变迁,在探索中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以乡土资源的开发为例,开展以“黄桥烧饼的前世与今生”为主题的历史探究活动。黄桥烧饼是家乡美食特色品牌,把“黄桥烧饼”作为主题,贴切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开展活动探究。首先,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学生从网上、烧饼店、图书馆、黄桥纪念馆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和黄桥烧饼的制作工艺流程。其次,按资料的内容进行主题分类:一、革命意义,黄桥烧饼因黄桥战役而得名,它为黄桥战役的胜利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提供了物质保证,谱写了动人的军民之情;二、历史演变,从抗战时期的圆形素味到改革开放后形状多样、馅儿丰富美味,从手工制作、家庭必需品到机器烘焙、商品市场化,从乡镇美食到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探讨黄桥烧饼的演变。最后,围绕资料分类,整理思路,自定题目,撰写历史论文。整个活动以黄桥烧饼的演变为主芯轴,突显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拉近学生与家乡历史文化的距离,寻着家乡的发展足迹,感受家乡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全面、深刻地认识黄桥烧饼的内涵和历史价值,传承军民鱼水情深、艰苦斗争不畏牺牲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人文情怀。

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历史教学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内在要求,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则是开发课程资源推动历史教学深化改革的有效保障。我们将继续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以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为指导,基于历史教材,深入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