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工作室

教学随笔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小学校长 >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2020-11-18  作者:mjs2xxxz  浏览: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对“双周一研”校本研究有效性的探索和思考

泰兴师范附属小学  周剑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展有效的校本研究已成为多数学校的共识。我2001年从市教研室调入附小负责教学工作,就十分注重以研促教,以研兴校,开展、打造有特色的校本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双周一研”为主要模式的校本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品位提升。去年暑期走上学校校长岗位后,我更深刻地感觉到,一所学校的成长,其实就是人的成长,包括老师和孩子的成长,要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最重要的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有效的教学管理,这也更坚定了学校打造“双周一研”这一草根化品牌的信心和决心。

 

“双周一研”的确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我校曾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学习管理研究”和“生活作文”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我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研究的有效性是让每个老师得到发展,承担课题研究的毕竟是部分有较强研究能力的老师,如何让每个老师不仅做个“教”者,还要做个“研”者,才是最值得研究的。为此,我们成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组,开展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促进每个老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双周一研”为主要模式的校本研究。

1.在研究中探索——“每周一课”

2001年我设立教科室,成立了术科教研组和以年级为单位的语数外学科教研组,完善了教研网络,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每周一课”成了最早的研究形式基本方式就是年级组或学科组的老师轮流上课,评课,每周一次。可以说,“每周一课”是我校校本研究的雏形,所有老师轮流上课,一起经历“备课——上课——评课”的过程。一学期下来,每个老师在组内上课都在三次以上,参与组内研究更是经常化,正常化,有效地提高了老师钻研教材、把握重点、设计教案、驾驭课堂的能力,老师们在经常性的评课活动中提升了理论水平。

2.在研究中成长——“每月一研”

“每月一研”建立在“每周一课”基础之上。开展 “ 每周一课” 一段时间后,我们觉得“每周一课”存在不少问题,如过于注重研究如何上课,忽视了日常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显得研究不够;又如每周轮流上课,密度较大,老师的负担较重,加之学校其它活动多,有时的每周一课应付倾向明显。于是,我校决定引入专题研究,“每周一课”变为“每月一研”,即每个教研组确定研究专题,一学期进行四次对全校开放的研讨活动,分阶段展示教研组研究成果。“每一研”的开展使各个教研组都有明确的研究专题,研讨时间能得到保证,对全校开放的教研课质量也有明显提高,老师平时有更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资料搜集,为本组的专题研究出谋划策,效果显著

3.在研究中优化——“双周一研”

进行一段时间的“每月一研”后,我们又发现“每月一研”相对“每周一课”有了改进,最大的优点是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但也存在问题:研讨时间跨度太大,一个月一次,弱化了平时的研究;参与研究的人数不变,但有机会上展示课的人明显减少,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于是,我们多方征求意见,借鉴兄弟学校经验,于2005年秋学期推出了在双周进行的“四个一”教研组研讨活动,即“每学期的双周各教研组围绕研究专题开展一次集体研讨,上一节专题研讨课,进行一次教沙龙,撰写一篇教学随笔”。“双周一研”的开展,优化了校本研究的形式,确保了活动的参与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参与研讨和上课锻炼的机会。教研组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科特点明确研究专题,围绕专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和理论学习,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一学期十次左右的研讨活动在全校营造了浓厚的校本研究氛围

所以,我校的校本研究经历“每周一课”——“每月一研”——“双周一研”三个阶段,先后历时七年,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成长优化的,遵循教育科学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效果出发”的基本要求。2008年春学期开始,我校的“双周一研”活动每学期都会全面地全方位地对全市开放,既是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对外展示研究成果,又为多数青年教师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

我们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改革和优化,因为我们深知,“有效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双周一研”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校本研究氛围的营造,使老师们养成“教师即研究员,问题即研究课题”的职业习惯,在“我思故我在”的经常性反思中活动真正地成长。

 

“双周一研”的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双周一研”作为一种校本研究式,是能到促进研究,提高质量的目标的,但如何让老师深刻理解,自觉接受,主动实践,从而提升“双周一研”的有效性,是要认真思索和探究的。

1.理念先行——“享受课堂,体验快乐”

校本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日常的研究可以使研究更加科学、规范、有效,于是让先进的理念成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2005年开展“双周一研”时就提出了“享受课堂,体验快乐”的课堂教学理念,成为每个附小人的课堂教学追求!“快乐课堂”是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营造轻松愉悦适合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附小课堂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目标,所以,“享受课堂,体验快乐”的核心思想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要求老师用一种快乐的心态对待每节课,用珍惜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课堂,用出色的精彩的教学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享受课堂,体验快乐”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轻松的,真实的,有趣的,更是有效“享受课堂,体验快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当她成为教师的内心追求,并持续为之努力时,必定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2.化整为零——“让专题研究成为教师的日常行为”

就小学而言,教师队伍的现状多数属于经验主义,开展层次高,难度大的课题研究并不切实际。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本年级本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研究专题,开展小型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是最有利于教师操作的。“双周一研”最大的特色就是将研究专题化整为零,努力缩小研究的切口,使组内研究成为正常活动,使专题研究成为教师的日常行为。以语文学科为例,本学期——六年级各组的研究专题分别是:“让快乐与识字同行”,“创设情境,科学认读”,“激趣让过渡缓坡,赏识让衔接无痕”,“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品悟语言文字,激发学生情感”,“阅读,在智慧中前行”,六个年级的研究专题体现了年级特点和学科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研究价值,而这样的专题研究至少持续一年甚至更久。“双周一研”研讨课每门学科每次安排两个年级对全校开放,教师一学期至少可以听二十节较高质量的研讨课,分别参与十次以上的研讨评课教学沙龙,有了量的积累,达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了。

3.规范管理——“我们也能做课题!”

学校校本研究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我校“双周一研”从本学期开始试着进行课题化管理,取得了初步效果。课题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将“双周一研”的时间跨度确定,即以一学年为限,完成三项必备任务:秋学期开学进行课题开题,春节前后进行中期评估,春学期结束进行课题结题。开题,评估和结题除了学校成立专家组外,都会请市内外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对各个教研组的活动进行点评、指导。所有教研组成员在撰写教学论文时都必须围绕本教研组专题进行,力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在这样的课题管理模式指导下,所以的教研组都必须围绕本组研究专题认真准备“开题——评估——结题”的工作,所以的老师更要围绕研究专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否则,研究论文就无从着手。如此坚持了几年,老师们都课题研究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因为,我们日常的教研活动就是课题研究。

4.搭建平台——“开放的课堂最精彩”

“双周一研”最终的目标是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所以,研讨课也就成了“四个一”中最重要的。我校在活动初始确立的目标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天候全方位开放附小的课堂通过几年的努力,初见成效。搭建平台,开放课堂,促进研究是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实施推门听课制度,即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教师之间听课均是推门听课,促进教师平时认真准备好每节课,上好家常课;二是上好组内研讨课,即“双周一研”时间内不对全校开放的课必须教研组开放,这样的也必须经历“备课——研课——上课——评课——反思”的过程;三是校内开放课,即每次安排部分研讨课对全校开放并接受听课人员的评价;四是开放活动,即每学期安排一次对全市的“双周一研”开放活动,请全市各学科骨干老师参加听课、评价和研讨;五是优秀研讨课展示,即每学安排一次大型的教研组优秀课展示,集中展示一阶段各组的研究成果。五个层面的展示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附小开放的课堂也因此精彩纷呈,好课迭出。

5.制度保障——以考核促研究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规范科学的制度做保障。为确保“双周一研”校本研究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实施,我校认真制定了“优秀教研组评选条例”,并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实施。评选的标准是“合格+优秀”,评价的重点是对照“双周一研”的内容,展示各组取得的成果,重成绩突出的教研组。评价制度的实施,引进了竞争机制,以考核促研究,从根本上调动了各教研组认真研究,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学校的校本研究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去年以来学校低年级语文教研组获得“泰兴市巾帼示范岗”的荣誉称号,六年级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泰兴市优秀教研组”,四年级语文教研组被“泰州市优秀教研组”。而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在泰兴市教育局历年来组织的年度考核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双周一研”的保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双周一研”开展以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全体老师的支持,但我觉得,要想提升研究的效果和品位,还必须围绕“双周一研”做相应的保障工作,为寻找理论和实践的支撑,这样才能使研究真正取得成效。

1.专家引领——占领思想高地

针对小学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相对薄弱的实际,我校注重组织专家讲座,帮助教师拓宽眼界,转变思。一是组织收看光盘,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老师收看了大量的与新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科研方法有关的光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师从事科研底气不足的问题;二是挖掘校内的“土专家”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三每年利用暑期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到校讲学,与全体老师对话、互动。近年来,我校先后邀请了成尚荣、袁浩,孙双金,于永正,彭钢,汤林春,杨四耕,王一军、郑渊洁,黄蓓佳,晓玲叮当及市内外众多专家来校讲学,老师们与大师直接对话、互动,开阔视野,提升思想。

2.专业培训——眼界决定境界

“思想引领行动。”安排教师定期参加各种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除了学校每学期利用暑假和寒假进行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外,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相当数量的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我校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会员单位,每学期安排人员参加其组织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培训。学校更是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到先进学校观摩,其中,数次到无锡师范附小学习其“愉快教学”的经验和做法,组织老师消化讨论,为我所用,效果显著。“眼界决定境界”是参加了省内外专业培训的老师的共同感受,这样的感受运用到实际工作,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科研的层次和水平。

3.素质比赛——有压力才有动力

根据我校青年教师居多的实际,我认为提高他们的教学基本功是做好教科研的前提。从2003年起,我校每年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参赛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字,朗诵,现场备课、说课,话题演讲,答辩,现场撰写教学论文随笔课堂教学每次比赛都是提前较长时间公布方案,目的是给老师们学习充实提高的时间,真正起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几年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而附小老师参加各级教学基本功比赛更是成绩优异,捷报频传。仅去年我校就有四名青年教师因工作调动参加广州、南京、泰州的教师招聘考试,先笔试,后面试,四人全部高分通过,他们说的最令我们欣慰的话是:“感谢附小,感谢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4.教学沙龙——风景这边独好

剑桥大学的前身是几个受到教会驱逐的牛津教授在美丽的剑河边坐而论道演变而来,所以剑桥至今保存了“沙龙”这一优良传统,孕育了无数的思想家,科学家。“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英国  培根)沙龙的好处由此可见!我校的教学沙龙冠名为“蕴萃论坛”,植根于学校“求真,崇善,尚美”的办学理念。为趁热打铁,论都会在“双周一研”研讨课的当天举行,完全开放,自愿参加。每次围绕对全校开放的研讨课进行教学研讨或者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论坛从最初的零星部队到目前的“人满为患”,无奈之下,只好开设分坛,以满足教师畅所欲言的需求。发言者固然要认真准备,力求精彩、精致、精当,上课者更是注重吸收各方意见,形成有质量的教学反思,参与者也能从倾听中获得信息,启迪思想,提升理念,所以,“蕴萃论坛”已经成了附小教学研究最美丽的风景。

5.专题阅读——为你打开一扇窗

读书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实施“双周一研”以来,我更加注重教师的阅读,把紧密结合教研组研究专题开展专题阅读作为重点来抓,一是鼓励老师多读理论杂志,紧密追踪最前沿的教改信息;二是鼓励老师读专著,制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读一部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三是鼓励老师读杂书,只要是健康的,都可以,让教师掌握丰富的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为此,学校为每个老师订阅一本专业杂志,每学期为老师买一到两本专业书籍为提高阅读效果,每年暑期教师培训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读书交流会先是小组进行交流,推选出优秀的读书心得体会后,让其再次修改,到全校教师会议上交流。现在的读书交流活动已经成了我校教师交流心得,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舞台。

 

“双周一研”的成效——“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几年的校本研究给我的体会是深刻的,困难的,也是快乐的,“双周一研”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我研究,我提高,我快乐!”

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之一是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轻负担,高质量”成为我校最明显的特色;表现之二是教师的理论水平明显提高,每年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评选及学校老师发表文章的人次和篇数增速迅猛;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4人,泰兴市名教师培养对象3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表现之三是我校老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基本功比赛全面开花,成绩喜人,仅08年以来我校就有周淑娟老师的美术录课获国家级一等奖,劳动技术课获得省级一等奖,陈正宏主任的习作指导课获省一等奖,蓝宁老师参加省科学认读赛课获一等奖,曹亚锋老师参加省级语文青优课比赛获一等奖,张玉云老师参加省数学录课评选获一等奖,参加省数学青优课获二等奖,于美智老师参加省音乐青优课一等奖,沙娟老师参加省体育青优课获二等奖,季湘云老师参加省思品青优课获二等奖,陈萍老师参加泰州市语文青优课获一等奖。参加市级比赛获奖的就更多了,这里赘述。

2.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风格——“实”“趣”“活”

一所学校要想取得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在课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也是历经二十几年,不断总结提炼而成。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校就开始了学法指导的研究,课堂轻松愉快是校最大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双周一研”,我逐步形成了“实”“趣”“活”的课堂教学风格,成为所有老师课堂教学的追求。“实”即实在,课堂教学重在务实,扎实,真实;“趣”即有趣,课堂教学重在轻松愉快,学有兴趣;“活”即灵活,重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重在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实”“趣”“活”课题教学风格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激发学习欲望,注重学法指导,引导自主学学习,启迪灵活思维。我们认为,“实”是根本,“趣”是保障,“活”是方向。附小孩子的学习负担轻,兴趣浓,潜力大,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共识。

3.逐步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做孩子喜欢的老师!”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规模扩大了,校园更美了,条件更好了,内涵丰富了,质量高了,荣誉增多了,品位也提升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气更旺了,于是我们的压力也更大了。所以,学校首先启动了校园核心文化的总结和提炼:“蕴萃”是附小的办学理念,即附小校园蕴藏着众多的有潜能的杰出的人才,有待我们去培养,去开发。这里的人才包括学生和老师!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每个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做孩子喜欢的老师!”这样的要求结合到“双周一研”活动就是希望老师们继续通过校本研究活动提升自己,成长为业务精湛,德艺双馨的老师。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孩子喜欢的学校”则是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永恒要求,推动这一切发展的则是要求我们持之以恒地抓教师的培养和专业成长。

 

“双周一研”的反思——“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在反思,我们需要怎样的校本研究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开展校本研究?如何让校本研究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推动力,促使学校可持续发展?我觉得,我们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1.形成群体效应——每个教师都是最优秀的

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曾经让无数家长为之动容,“双周一研”的指导思想就是培养造就优秀的教师群体。我早2006年就在全校教师会上公开提出“没有培养不好的教师”这一口号,就是相信附小的每个教师都是优秀的,都是可以培养成材的。这一口号曾经受到质疑,学校曾经为之彷徨。但我们坚持,也收获了,因为教师获得了学校的信任和尊重,他们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动力和欲望。试想,谁不想做个好老师,那个老师不希望获得孩子的喜欢呢?所以,今后还将坚持,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坚持?我相信,即使没有任何追求的老师在我们学校营造的大环境中也会慢慢改变。我更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尊重每个教师,赏识每个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主动进行师本研究,不久的将来,附小一定会名师云集!

2.践行期望效应——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基

小学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育,应该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基。当我们将“双周一研”专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时,却发现,教育孩子首先应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我们发现,德育活动固然是塑造人的重要阵地,但“双周一研”是否应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把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值得我们今后关注和研究。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忘掉所学到的知识后剩下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怎样学习、怎样交往、怎样做人!“生态课堂”、“人文课堂”、“绿色课堂”、“情智课堂”、“诗意课堂”等的提出,其核心恐怕也是教学生做人,做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孩子对我们的课堂充满期待,我们的研究是否应对孩子充满期待?我们的课堂怎样充满情感,充满心灵的对话和沟通?这些值得研究。所以,我觉得,快乐是发现和创造的开始,让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享受课堂,体验快乐”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的追求。

3.期待裂变反应——办有内涵有品位的学校

最初实施校本研究,主要的动机恐怕还是希望为学校增加盆景,增加亮点,了些许功利的色彩!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发现,校本研究已经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时的校本研究获得已经完成了由“功利性”向“实用性”的转变了。当研究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共同追求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来认识“双周一研”的价值了,而应把它看作是关系学校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的问题加以研究,并通过切实有效的研究来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所以说到底,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它拥有多么气派的校园和多么豪华的设备,而在于该校有用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双周一研”的最终目标是期待裂变反应,期待附小出现一大片有能力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力的教师群体,如何研究,如何优化,怎样提升,我愿和同事们为之努力。

 

所以,说到底,我认为,学校开展校本研究,根本目的是创设氛围,完善机制,推动教师养成研究的习惯和思考的习惯,用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态度对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这是学校最希望看到的!毕竟附小的多数老师要做绿叶,红花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叶,才能把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

 

——获首届泰州市小学校长论文一等奖,泰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收编于《泰州市首届小学校长论坛》一书,文章发表于《师范教研》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