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工作室

课题研究

首页 工作室目录 > 幼儿教育 >

课程故事《嗨,蜗牛》
2019-12-18  作者:mjs2yejy  浏览:

嗨,蜗牛
黄海兰

一、活动来源:

一场暴雨后,孩子们在树干上、墙角处、草丛边看到了缓慢爬行、大大小小的蜗牛。成成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蜗牛啦,那边有好多呀”!孩子们一下子围过去,墨阳跟蜗牛挥挥小手,打了声招呼:“嗨,蜗牛”。他们饶有兴趣地观察蜗牛爬行,触摸蜗牛小小的触角,谈论有关蜗牛的趣事,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陈昊涵、胡志轩等小朋友回到教室拿出了我们班的户外昆虫收集罐,将蜗牛捉住放在了有放大镜的罐子里。“老师,看我们捉了这么多蜗牛,带回班上饲养吧”。“我再放些树叶里面,蜗牛喜欢吃叶子呢”。就这样,孩子们带着找到的蜗牛,回到了班上。我们及时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点,生成了有关蜗牛的“主题”活动。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4月9日  发现蜗牛 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多的蜗牛?

成成:“黄老师,今天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蜗牛,以前都没有这样啊”?孩子们对突然出现了这么多的蜗牛感到好奇,回到教室后我们开展了讨论活动:你觉得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多的蜗牛?崔思芮:“因为潮湿”;丁语晨:“因为天暗了”;陈昊:“因为下过雨”。孩子们猜想的对不对呢?于是我们请孩子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同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发现:

下雨后,泥土里很湿,蜗牛出来寻找食物。

下雨后,蜗牛出来透透气。

蜗牛对强光很敏感,不喜欢强光。

太阳太大,照到蜗牛,会导致身体里的水分没有,导致死亡。

补充小知识: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生活。下雨天,外界潮湿,蜗牛才可以到外面来呼吸新鲜空气和寻找食物,如果,天气干燥出来的话,身体里的水分迅速减少,就有死亡的危险,所以下雨后会出现很多蜗牛。

4月9日—4月15日 寻找蜗牛 —园外找 你在哪里找到了蜗牛?

“老师,我在我家厨房里发现了蜗牛”。

“我家生菜地里也有”。

“我们到外面去找找看吧”!

小组讨论活动:园外哪里可以找到蜗牛?(根据生活习性有依据推测)找到后蜗牛住什么样的容器比较合适?(透明、盖子上有透气孔的罐子)并请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寻找蜗牛,并完成了寻找蜗牛的调查表。

           

    

我们进行了统计:

 

统计发现:

我们在竹笋上、花盆里、树叶上、花朵里、树干上、草丛中、菜地里、围墙边、发现了小蜗牛。

4月16日—4月30日  观察蜗牛

1.看——可爱的模样   

孩子们把带来的蜗牛投放到科学区,通过开放式的提问“蜗牛长什么样子”引导孩子们孩子们观察、猜测、讨论蜗牛的身体结构。 

成成:“老师,蜗牛有眼睛吗?捉蜗牛时,为什么看不见它的头?”

 墨阳: “让我们用放大镜看看吧!”

 语晨:“我看到蜗牛的头啦!蜗牛有长长的身体。”

 昊涵:“有的大有的小,它的壳有个口。”

 平平:“它有个螺旋形的壳,我的蜗牛还在睡觉呢,我只想等它醒来。”

 昊昊: “蜗牛的嘴巴在头部下面,弯弯的像月亮。”

    

观察发现:

蜗牛有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长触角上有黑黑的小圆点,那是它的眼睛;短触角下面有小小的嘴巴。蜗牛的壳形状、图案也不一样。
    补充小知识:蜗牛的整个身体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壳,形状、颜色大小不一,他们的贝壳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

——小发现   

彩色的便便

孩子们来园后就去看蜗牛,林泽雨说:“老师,罐子上怎么有黑黑的东西?”我问道:“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是蜗牛的便便。”胡智轩说:“蜗牛的便便都不一样,有的是弯弯的。”陈昊涵说:“有的是椭圆形的,细细的。”陈昊说:“有的长,有的短。”(形状、粗细、长短不一,颜色是黑黑绿绿的)

 

朱诗琪说:“我们给蜗牛洗个澡,给他们把便便洗掉”。瞧,饲养活动真是一项充满温度和感情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精心呵护、仔细观察,关注蜗牛变化的每一个细节。

墨阳:“黄老师,蜗牛的便便有没有紫色的?”

引导孩子们讨论:

怎样才能知道蜗牛的便便有没有紫色的?

胡志轩说:“给蜗牛吃紫紫的东西,比如紫包菜”。

周云晖说:“紫包菜,蜗牛吃吗?”

严伊娜说:“试一下就知道了”。

蜗牛到底喜欢吃什么呢?蜗牛的便便颜色和吃的实物颜色有关吗?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猜测、讨论。根据幼儿的猜测,我们鼓励孩子先调查了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蜗牛喜欢吃什么? 

蜗牛喜欢吃甜食,比如草莓、香蕉、橘子等水果;一般吃叶子、白菜、青菜、莴苣等。

孩子们收集了蜗牛喜欢吃的各种颜色的食物,来进行观察和记录,加深其探究行为和能力,以此获得答案、验证猜测。

    

涵涵:“这里有绿便便”。(绿叶)

小芮:“这是橙色的便便”。(胡萝卜)

小宇:“我的蜗牛是白色的便便”。(白菜梗)

炜成:“有点黑,有点橙,一定是它吃了胡萝卜”!

小祺:“我在网上查了,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颜色的便便”。

 小宇:“蜗牛们拉出了彩色的便便”。

    

关于便便我还想知道……  

蜗牛的便便臭不臭?   

为什么有的蜗牛拉的便便长?

 蜗牛是怎样拉便便的?     ……

 

闻一闻,好像有点叶子的味道……

分析:幼儿自主的探索、发现问题,并且进行了思考猜测,在幼儿不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我们通过调查、观察、记录让幼儿收集信息,最后得出了结论。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为什么能粘在不同的地方?从中不仅获得许多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更宝贵的是滋长了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怕蜗牛脏,就给它“洗澡”,为了保持让蜗牛干净,每天早上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蜗牛洗澡。在幼儿和蜗牛之间,幼儿对它的关心、爱护、善待和帮助,形成一种温馨的心理环境,也是幼儿能持续并且主动精心饲养蜗牛的内在动力,从它律阶段跨跃到了自律阶段。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通过观察、记录,小朋友们直接了解了蜗牛便便的颜色是跟吃的食物颜色有关,得知蜗牛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颜色的便便。

粘粘大侠

 

叶家祺:“老师,你看,蜗牛叠罗汉了”!

 

朱炜成:“给蜗牛洗澡时,蜗牛还粘在罐子上,为什么呀”?

 

曹正曦:“我发现一只爬墙爬得最高的蜗牛,它是粘粘大侠”!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来,小蜗牛爬了大约两米高度的围墙顶端,“为什么叫它粘粘大侠呢?”我问,成成说:“因为它哪里都可以爬上去,可以爬到墙上、树上。”“那它到处都可以粘吗?”“我们去试一试。”

实验发现:

蜗牛在滑滑梯竖着的木柱上没有掉、单杠侧面没有掉、不锈钢旗杆上对着蜗牛用力吹气没有掉、竖着的铁皮桶没有掉以及悬挂的轮胎来回晃动没有掉,发现蜗牛粘得牢牢的。

孩子们说:“蜗牛果然是粘粘大侠。”

讨论:为什么蜗牛能粘在不同的地?

小芮:“是蜗牛有粘液,粘液可以粘在不同的地方;”

思涵:“我认为是它的肚子可以贴在不同的地方;”

轩轩:“蜗牛的肚子上有腹足;”

小毅:“蜗牛的腹足上面有很多小吸盘,可以粘在各种各样的地方。”

补充小知识: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蜗牛的足在它的腹部,足内有足腺,能分泌粘液,称为腹足。蜗牛爬行时,用它的足紧贴在别的物体上,由腹部肌肉做波状蠕动,它就能缓慢地向前爬行了。

分析:幼儿通过观察、感知、思考、交流,进行探索和发现。并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探索蜗牛,在解决了问题的基础上,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发现——解决——发现——解决的循环中,幼儿对蜗牛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在这里,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不断根据幼儿的反应作出调整、修订,使后一活动是前一活动的发展,而幼儿的认识和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发展。

老师的话:

一次偶然的相遇,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蜗牛相处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们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心灵感受。《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让孩子们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孩子们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索蜗牛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周围的事物积累了经验。在了解蜗牛的过程中,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增加了对自然探索的积极性,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获得了各种综合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