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工作室

首页 初中语文工作室 > 教案课件 >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2017-11-28  作者:叶裕涛  浏览: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从孙双金的好课观中获得的启示

老叶初级中学    叶裕涛

初读孙双金,并非因为他高深的理论造诣,而是缘于他精彩的课堂演绎以及他对情智课堂的精辟阐述。他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短短的四个词语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更烙在我的心坎上。这虽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外部表征,但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么?

深入了解孙双金,通过欣赏他的课例,阅读他的博客,聆听他的讲座,我越来越发现他对语文教学的体悟是那么深刻,他对语文学科本质的把握是那么准确,他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探寻是那么深入,他对文本解读的视角是那么独特。他的情智课堂紧紧地吸引了我,他的语文教学思想深深地震撼了我。

当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与人们的期望相距甚远。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经过反复的打磨,给人的感觉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很“精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突出”,师生的配合很“默契”,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堪称“完美课堂”。但捅破那一层窗户纸,揭穿“皇帝的新装”,我们不禁会发现其中作秀的成分太多。煞是“热闹”的背后,我们会发现其中缺少了很多很多。

孙双金老师替我们给出了答案:“我们的教学中多的是约束,是纪律的约束,是制度的约束,是规矩的约束,是习惯的约束;缺少的是魅力,是思想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是情感的魅力,是艺术的魅力,是个性的魅力。”耐人寻味的语言,“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是思想的魅力,教师普遍缺少自己的思想,有的只是编者的思想、作者的思想和参考书的所谓思想,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是文化的魅力,课堂上那充满文化底气、文化魅力的语言,那一投足一举手都极富人文气息的身姿太少了;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是情感的魅力,缺乏激动学生、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情感;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是艺术的魅力,课堂模式化,千课一面,千人一面,“撞衫”雷同;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是个性的魅力,缺乏个性化的设计、个性化的语言以及个性化的活动等。

面对时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必须警醒,必须清醒,必须由语文课堂的“实然”状态回归到语文课堂的“应然”状态,必须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当然,这里的“原点”并非指语文教学的“原始状态”或“初始状态”,而是指让语文课回归真实,回归简单,回归自由,回归快乐,让语文课散发出持久的魅力,让语文课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语文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孙双金老师对新课堂作了这样的描述: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成长,课堂上要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课堂上要充满激励、赏识、尊重、期待,要静待花开;新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课堂上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现学生蓬勃的生命力和智慧风采;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充满魅力;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识知识的、情感的、思维的、人格的高山,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和终身的发展。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洗净浮华,回归本真。孙双金老师又用十六个字概括了他的好课观,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探寻出了语文教学之“道”,探寻出了语文课堂的真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必须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十六个字不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路径吗?不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正确回归吗?

书声琅琅——读的回归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书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古人已经深谙读书的重要性,可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呢?学生忙于应付老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问题回答完了,课也随之结束了。但实际上,好多学生连一些字词都不认识,连课文都读不顺畅。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堂还会有效吗?

因此,语文课堂要重视“读”,书声琅琅应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我们要力求构建“以读为本”的课堂,要让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线,贯穿整个语文课堂的始终。我们要思考两大命题,即读什么和怎么读,也就是读的内容和读的方式。教材所选的课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读的方式也可多种多样,如默读、指名朗读、学生齐读、分角色的读、表演式的读等等。另外,要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即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和品味性的读,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韵味。

议论纷纷——说的回归

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这反映了课堂中学生“说”的自主权和“说”的高质量。现实中的语文课堂,许多学生成了“沉默的羔羊”,习惯了听老师讲,习惯了听他人说。个中原因有二:一是部分教师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掌控了课堂的话语权;而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有问题,缺乏一定的思考价值和一定的深度或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

因此,语文课堂要重视“说”的训练,让学生说得充分,说得到位,说得精彩。首先要让学生“敢”说,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理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的深度对话中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扭曲、不打击,多发现学生发言的亮点。二是要让学生“能”说,这就要求教师预设或生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有矛盾冲突,要能挑逗起学生“说”的欲望,“一石激起千层浪”。三是要让学生“会”说,即要追求发言的高质量。要让学生朝着“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方向去发展、去提升。另外,课堂说话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一问一答式、各人自说式、同桌互说式、小组讨论式、分组辩论式、一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式等等,教师要因课而异,选取不同的训练方式,真正达到议论纷纷、精彩纷呈的效果。

写写练练——写的回归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事实上,我们的学生缺少足够的练笔时间和空间,语文课堂上学生练笔的机会很少。仅仅想通过每学期的几篇习作就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前课堂教学中一个通病就是讲风、问风太盛,学生笔头练习的时间太少。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在有些地方仍有市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通过写写练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语文课堂要重视“写”的训练,将写作能力训练化整为零,将“写”贯穿于每一节课中,将“写”“进行到底”,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要力求“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练笔的设计要因课而异,因课而变。练笔的设计要巧妙、新颖,有吸引力。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从中挖掘、找寻出有价值的材料,精心设计练笔题目,让学生写有所得、写有所获。只有做到读写结合、学练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完整、更加有效。

我想,做到了“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写写练练”这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几个方面,我们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与转型,我们的语文课堂定能“高潮迭起、异彩纷呈”,我们一定能迎来属于我们“语文人”的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