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工作室

首页 初中语文工作室 > 课题研究 >

王君与她的青春语文
2016-11-21  作者:czyy  浏览:
王君与她的青春语文
——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
——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青春之语文,是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
——青春之语文,是崇尚“张扬”,力践“聪动”,是舞真善美之彩练,是蹈春之声的圆舞!
——青春之语文,是铅华洗净后以秋水望穿的心情守望文学,拣拾文字。
——青春之语文,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
——青春之语文,是爱之始,是爱之终,是爱之无悔!
         教育简历
         王君,1972年生,先后任教于重庆市綦江县东溪中学、綦江中学、重庆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四川省优秀班主任,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获得者。著有《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班主任工作手记》。
        教育理念
        教育,乃是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生活的艺术。
        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教育名言
        班主任工作的创新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创新。
        班主任工作要进入“柔”的境界,班主任要掌握“示弱”的艺术。
      教育思考与实践
      王君老师在全国首倡“青春语文”“青春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方面都通过富有创建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她先后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的表彰四十多项。其中三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二等奖,四次获得重庆市优质课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她坚持撰写教育教学手记一百多万字,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120多篇,其中有60多篇是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有五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她多次承担国家级公开课,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二十多次。她主研参研了多项国家级、市级科研课题,主编参编了教育教学类书籍二十多本。她大胆尝试网络教育,创办的“易动网络教学平台——写吧”已经成为非常有影响的教育网站。她是全国中语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 
        2005年第九期“封面人物”。她还曾作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新课程新课改专栏”、《中学语文》和《学语文》的“名师专栏”。国际互联网上多家著名语文网站的名师栏目均设有“王君专题”。山东师范大学的“语文名师智慧研究”课题将她作为“新时期以来卓有成就的教学一线的35位名师”之一进行专题研究。
        精彩回放
王君:唱响教育的“青春之歌”
        中学时代,王君虽然铆足了劲儿认真地学习,但数理化还是成绩平平。若干年后,王君读到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欣慰之余,她还是为自己捏了一把汗:如果没有语文,我青春的小舟会在哪里飘摇?她在重庆市綦江县城平民聚居的一条街上长大,父母都是破产小厂的工人,家庭背景的原因让生长在这里的孩子很少有热爱学习的。可是王君比较幸运,阅读、写作、演讲等方面的爱好使她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1990年,她终于考入大学,虽然只是一所最普通的院校,但她从此是中文系的一名学生了。她说,终于可以自由翱翔在语文的天地里了。语文让她迎来了姗姗来迟的青春。毕业后,她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语文教师,这些年,从乡镇中学到县中学,再到市级直属重点中学,从读本科到攻读研究生,从县、区、市、全国赛课到写论文、撰书稿,她躬身课堂,不断探索。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语文教学的大反思刚刚拉开序幕,中学课堂还相当沉寂。初涉教坛的王君,并没有任何教学理念的支撑,只是凭着一种直觉,不甘心于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不满足于亦步亦趋地面对应试。她沉迷于课堂上不期而遇的一种美:那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倾情交流而形成的神思飞扬。那时的她充满了奇思妙想:打破语文课常规的授课状态,以新颖的构思、勇敢的尝试让学生被语文课堂深深吸引。例如,在上蒲松龄的《狼》的时候,她以两幅错误的“屠夫杀狼图”,让学生辨图改错,使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在上《驿路梨花》的时候,她以问号中的小茅屋提挈起了整堂课,并让学生速读比赛,课堂讨论便意趣横生、精彩迭出;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她与学生共同设计,竞选济南的形象代表……
         25岁那年,她登上了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的讲台。那是她不堪回首的一次经历:生活笑语盈盈地把她推上了云端,然后又不动声色地给了她当头一棒。在大家都以为她是一等奖得主的时候,她的示范课《狼》没有拿到一等奖。25岁的她还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那年,李镇西老师也参加了比赛,他上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旁征博引、激情演绎,给所有人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也没有评上一等奖。回到重庆后,情绪非常低落的王君给李镇西打了一个电话,想得到一些安慰,但是李老师却说:“王君啊,那些得奖的老师都是当之无愧的。他们讲课时语调很真诚,没有任何造作。”在电话的这一头,王君一下就愣住了。李镇西老师的坦然和大气让她很惭愧,就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她感觉到了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来。往事渐行渐远,她对教学的理解和追求逐步深化。到了今天,当年失败的痛楚早被生活调制成了一杯定神的咖啡,她说,青春的心态就是坚信自己的价值,坚信追求的价值,不要过于在意来自外在的任何评价。
        朋友们爱戏称她是“点子库”,是“永动机”,她总一笑了之。她不是什么“库”,也不是什么“机”,她相信她的“语文缘”。她说,语文是柴米油盐的本色生活。她和学生一起进行“道德长跑”,即坚持随笔写作。她是“道德长跑”的领跑者。她告诉孩子:“三点一线,步履匆匆,学习难免辛劳而乏味。但是,一年有四季,阳光有七色。简单是最本质的美,朴素是最绚丽的真。体悟简单、诠释朴素,人生就会充盈而丰满。”在繁忙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之余,她坚持记下了近百万字的语文教学手记和班主任工作手记,而孩子们也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了厚厚的十几本成长心语。
        如今的王君开始重新审视语文教学,她不再沉迷于“课堂点子库”的美誉了,而是一头扎进了《教育与美好生活》、《教育漫话》、《中国教育的人学路问》等理论书籍中寻找养分;她不再满足于天天沉溺于日常教学的细节和轰轰烈烈的语文活动了,而是开始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布卢姆、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名家的教育理念……她说,研究这些可以教会她去研究学生、去感受教学、去反思语文,去解读青春。
        专家点评                       
        我们杂志社的一位特约编辑曾这样评价王君老师的语文课:“几年来帮助杂志社读稿子,熟悉了一大批活跃在教改最前沿的语文教学高手,王君老师乃是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人之一。与王老师未曾谋面,但我可以想像得出,这是个功力深厚、才气横溢的语文老师,是个自己会读书也知道怎样带领学生去读书的语文老师,是个思维缜密而富于创意和追求的语文老师……”
随着对王君老师的了解,我才知道,她不仅是语文课上得好,班主任工作也非常出色。
        在通向名师的道路上,王君老师走的是一条“三栖式”名师成长之路。所谓“三栖式”,就是要如有的动物那样,既能空中飞,也能陆上走,还能水中游,具体说是指在教学、教育、科研三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而且相辅相成。王君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迷信权威,每天都在进行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写作,创造性研究。她从不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浅尝辄止,她总是处在不断超越自己的状态之中。她不重复过去,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在向教育教学的高峰攀登时,决不贪图走近路、走直路、走熟路,而是永远准备走生路。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在这样的年纪取得很优异的成绩。在我不算狭隘的视野中,这样的年轻女教师是不多的。王君的意义,大约的确可以看成是一切优秀教师的意义。那就是:安于平凡,不甘平庸,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