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工作室

首页 初中语文工作室 > 教学随笔 >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017-11-28  作者:叶裕涛  浏览: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找准“语文主题学习”嫁接的适切途径

泰兴市老叶初级中学    叶裕涛

读罢《“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资料汇编》,我有这样的感觉:读的过程中,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似乎找到了拯救语文教学的“一剂良方”。读后,我却又心生疑窦、迷茫彷徨,心中不禁暗自发问,“语文主题学习”的经验,真的能够复制吗?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众所周知,洋思作为全国课改的典型,其理念不可谓不先进,其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我们泰兴地区,又有多少学校能够将洋思经验成功复制,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学习“语文主题学习”经验,究竟学什么?怎么学?照抄照搬,无异于“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我们必须找准“语文主题学习”嫁接的适切途径。

{C}一、        领悟思想内核

习武之人,必须深悟其“道”,才能以无招胜有招,四两拨千斤。同样,对于“语

文主题学习”经验,我们也必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把握其内涵实质。否则我们只能学其表面,无法深入下去。

“语文主题学习”是在回望语文教学现状和教改现状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反思、实践、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乱象环生,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得累,字词句强拉硬拽、段篇章条分缕析、重难点深度剖析、满堂灌照本宣科;学生学得厌,一本三天即可读完的教材,要学上半年;书籍读得少,课内没时间读,课外阅读无法保证;考试考得差,经过满堂灌的学生未必比完全自学的学生考得好。同样,当前的语文教改现状也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把不准,五花八门搞教改,各领风骚一两年;摸不透,高山仰止学名师,垂涎三尺看名校。此外,各种各样的语文浮出水面,什么诗意语文,什么情智语文,什么生命语文,什么文化语文,如此等等。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有多少语文。我想,语文就是语文,何必给它冠以这么多名号呢?

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至今尚未走出困境。“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所谓“语文主题学习”,即围绕教材单元主题选择材料,以一篇带多篇,以一个主题带一本,以一本带多本,最终反三归一,让学生通过大量主题阅读和学习,进行感悟和积累,实现质从量出的目标。

“语文主题学习”实现了语文的回归,让语文回归常识,回归原点。它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读”的回归,让“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强调了“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古人深谙读书的重要性,可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呢?学生忙于应付老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问题回答完了,课也随之结束了。但实际上,好多学生连一些字词都不认识,连课文都读不顺畅。试问,这样的教学还会有效吗?因此,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读”,要读有数量,读出质量。书声琅琅应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我们要努力构建“以读为本”的课堂,要让“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主题学习”让语文课堂由“实然”状态回归至“应然”状态,让语文课堂回归真实,回归简单,回归自由,回归快乐,让语文课散发出持久的魅力,让语文课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C}二、        把握操作要领

一种教学策略,要想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具有较强的可

操作性,这样方能广泛应用、推广,从而具有普适性。“语文主题学习”是一种能够在一般的学校,靠一般的师资,凭一般的条件,对一般的生源适用的教改方法,自有其独特的操作模式。

{C}1.      课文“1+X”模式

学习一篇课文,补充2-3篇与之相关、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教

师在“导学方法”上下功夫,课堂设计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少而精。这样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为阅读赢得了时间,做到“举一反三”。

2.课文“X+1”模式

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即“反三归一”。

3.单元“1+N”模式

每学完一单元后,让学生阅读与之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或其他相关相似的文章,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开展多元的拓展活动,“举一反三”。

4.自读课文,大胆放手

以学案的形式提出要求,把自读课文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去悟。在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必须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写出感悟或对文本进行评价,并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异同。

5.建立“主题学习阅读积累卡”和阅读笔记

主要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内容简介、主要人物及评价、佳句积累、阅读心得等。

“语文主题学习”操作模式将“举一反三”和“反三归一”相结合,亦即将“演绎法”和“归纳法”相融合,实现了“双重解放”:一是解放了教师,摒弃了满堂灌,教师的“懒”成就了学生的“勤”;二是解放了学生,激发了积极性,真正达到了“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地。

{C}三、        灵活借鉴运用

“鞋合不合适,脚说了算”,换言之,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一双鞋能够满足每一双

脚的需求。“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虽然在多地、多所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它适合每一所学校,适合每一位教师。因此,我们学习“语文主题学习”经验一定要有选择性,要批判地吸收,选择它的精华来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地方来学习。

“选择教什么比选择怎么教更重要”,这几乎是语文界公认的真理。语文究竟教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深思和追问的命题。我觉得选择“教什么”有三个因素要考虑:一是“这一类”文章要教什么,二是“这一篇”文章要教什么,三是面对“这一班”学生,要交给他们什么。前两者是从文本的角度出发提出的问题,后者则是从课堂主人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反思一下,“语文主题学习”是否能完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首先,“这一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主题和文体。不同主题的文章向读者传达的意旨也就不同。不同文体的文章,其教学重心也就不同。例如散文教学教什么,我们从一位评论家给散文所下的定义可以悟出点什么。他说,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因此,散文教学的内容侧重于三个方面:散文姓“散”,要理清文脉;名“文”,要品味语言;字“自我”,要体味情感。“语文主题学习”仅在“主题”这一层面具有适切性,在“文体”这一层面不一定切合。

其次,“这一篇”文章该教什么,要教文本的“核心价值”。假如单元中每一篇课文的“核心价值”不尽相同,我们还能否机械地去执行“精讲一篇,其他略讲”呢?

第三,面对“这一班”学生我们该教什么。班情不同,学情不同,每一个个体也存在着诸多差异,“语文主题学习”模式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吗?

因此,学习“语文主题学习”经验一定要关注“差异性”,不可盲目照抄照搬,否则可能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