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工作室

首页 高中语文工作室 > 教学随笔 >

品文言之妙,展课堂之姿——浅析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2017-11-16  作者:明娟  浏览:

品文言之妙,展课堂之姿

               ——浅析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泰兴市第五高级中学  明娟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来,高中语文教学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着新课程理念,但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中却收效甚微。笔者尝试从时下流行的生态学的视角来观照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尝试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

何为“生态”,即和谐、真实、自由,要尊重、唤醒、激励生命。在语文的生态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思维,开启心灵,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获得成功。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文言文文体特征和文言文教学特点出发,努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构建有趣、有效、有情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

一、引人入胜,构建有趣生态课堂

钱梦龙老师曾说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学生普遍觉得文言文艰涩难懂,语感上很陌生,情绪上反感生厌,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消极敷衍。再加上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将文言文“大卸八块”,逐字逐句地剖析串讲,以经验主义的姿态“满堂灌”,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更提不起兴趣来。

而新课程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正是生态课程的核心理念。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要改变文言文难学难教的现状,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在新课开始时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后的文言文的学习事半功倍。

比如用故事导入新课,讲解《逍遥游》之前给学生介绍一下庄周梦蝶的故事,还可以靠音乐熏陶,振奋精神,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调动其兴趣,达到预设的效果。如在教学《项羽本纪》时先播放《霸王别姬》这首歌,再结合部分歌词创设氛围,让学生在歌的旋律中去体悟英雄末路的悲壮与无奈,从而激起学生了解项羽生平的愿望。教师还可以设置情境,在教文言文抒情散文时, 如果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感情亢奋状态,如教学《祭十二郎文》时,用至忠的《出师表》和至孝的《陈情表》来引出至友的《祭十二郎文》,由此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让课堂兴趣盎然。

巧妙恰当的导入语可以让枯燥的文言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能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共同营造生态性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生成新的认识,真正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

二、优化整合,构建有效生态课堂

当教师和学生被越来越琐碎的文言字词知识和语法知识所绑架时,我们也许会觉得文言文的学习更枯燥乏味。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教学简洁而又高效,是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一直不变的追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来构建有效生态课堂。

(一)纵向整合,以旧带新

不同年级的课文可以进行纵向整合,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课文,相信学生定会有预想不到的收获。试以苏教版必修一的《赤壁赋》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后赤壁赋》两篇为例。

高一的学生初读《赤壁赋》时可能读不懂苏轼通过自然景观透视出的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不过到高二下学期,学生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后赤壁赋》时,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丰富,思维发展更为成熟,人生阅历也相对丰富。此时将两篇文章进行纵向整合阅读,也借着《后赤壁赋》的契机重读《赤壁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以前人们习惯于把这两篇作品分开来看,而前、后赤壁赋都是诗人被贬黄州时所作,时间上也很接近。如果我们把两篇作品与作者生平联系起来考察,将前后两篇连起来对比体会,把前、后赋当作一个生命的整体,从寻找二赋的异同点入手,互为参照,我们就会发现,相比前赋的怀古伤今、优然释怀, 后赋中终于得到了完全的解脱。如此学生便更能体会苏轼的人生境界了。

(二)横向整合,举一反三

同一本教材中的内容我们还可以进行横向整合,如《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善于运用多种人物刻画手法把历史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我们以《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两篇为例进行横向整合阅读,学习司马迁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刘邦在咸阳见秦始皇出行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而同样看到这番场景的项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简单的两句话使两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刘邦按捺不住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流露出对自己的境况不满,对权力苛求的复杂情感,但在言语上又有所抑制,可以看出刘邦的谨慎与雄心。项羽则锋芒毕露,同样有雄心壮志,却又过于狂妄自大。两人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我们引导学生品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从而深入了解人物性格,此为“举一”。学生掌握了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之后,再运用此法去读其他文章就更容易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还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此为“反三”,何乐而不为?

    我们将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时,还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所擅长的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善于发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再进行适时的点拨,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启示。

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独到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因形悟情,构建有情生态课堂

大多数学生“谈文言色变”,大有“文言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殊不知,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神奇的美的力量。我们该如何挖掘文言文中的美呢?如何由美的形式入手读懂美的情感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情感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人文目标也不可能凭空实现。因此我们要借助“工具”渗透“人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语言特征和写作特色,甚至标点符号,由形式入手读懂文章,进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即“因形悟情”,由此构建有情的语文生态课堂。

(一)关注助词悟情感

文言文中助词使用的频率很高,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助词来体悟作者的情感。笔者在教读《祭十二郎文》时尝试运用此方法,借助形式深入诵读,可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以痛哭为文章”,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全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颇见功夫。最妙的是文章第五段,句尾连用三个“邪”,三个“乎”,四个“也”,五个“矣”,几乎句句用助词。这些助词反复使用,如怒涛惊湍,让人想象韩愈写作此文时的悲痛欲绝,边写边哭,字字泣血。连用“邪”“乎”“也”“矣”等助词,使得这篇祭文在散体之中又含有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因侄儿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剧烈震荡,使下段的责备、后悔、哀惜、慨叹仿佛从肺腑中沛然流出,使悲伤的情感逐步达到高潮,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二)巧借标点明情感

现代文中标点的正确使用对表情达意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标点符号可以抵得上一句话甚至一段话。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也具有同样的效果。我们知道,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为了理解方便,一些文字工作者严谨地给文言加上了标点,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情感,因此文言文情感教育要巧借这样的细节。

《祭十二郎文》这篇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颇具特色,还以第五段为例。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这里连用了7个问号,6个感叹号,使韩愈的因过分悲痛而不愿接受自己侄子已死之事实的感情喷薄而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标点符号,再进行范读,带领学生反复吟诵,潜心涵咏,不需要多详细的讲析,学生也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情。

其实高中语文教材上还有不少文章也可以借助语言形式去理解作者的情感。比如《阿房宫赋》,文章句式优美整齐合韵,大量的对偶句,再加上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连用,使文章文采斐然又气势磅礴。学生在尽情诵读文章之后,自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酣畅淋漓喷薄而出。

    借助“工具”渗透“人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自然水到渠成。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构建有情的生态课堂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

 

总之,生态的课堂是人本、和谐、高效的课堂,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是一线教师在思维陈旧的教学中自觉寻求的新发展,力求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语文课堂。通过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定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