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工作室

首页 小学体育工作室 > 工作动态 >

直观感受 情境体验 ——江苏省特级教师郭建明专访
2016-04-29  作者:xxty  浏览:
2016-04-26 

郭建明,江苏省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导专家组成员,全国体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十佳田径教练员称号。他在多年的教学中创建了直观感受?情境体验的体育教学模式,形成了开放、有趣、高效的教学特色。他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研究,其创新成果被写进江苏省小学体育教材和教参。为此,本网通讯员刘松林专程前往泰兴市襟江小学进行了本次采访活动。

采访时间:2016423

采访方式:现场交流

采访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郭建明

采访人:江苏学校体育网通讯员刘松林

 

 

采访内容:

刘松林:郭老师,你好!你的课堂教学一直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给予学生的参与机会。你所创建的“直观感受,情境体验”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开放、有趣、高效”的教学特色。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这种教学模式。

郭建明:好的。“直观感受·情境体验”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多种直观教学形式,营建故事、游戏、问题等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去感悟、尝试、体验,联想、创新,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让学生借助于外部情境进行内省式学习的自主学习方式。

刘松林:那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郭建明: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加强学法指导,采用多种直观手段,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包装学习内容:如水平一创设故事情境,诱发情趣;水平二创设游戏情境,寓教于乐;水平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最后要培养学生联想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水平一、二阶段利用学生好动、兴趣广泛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允许尝试,允许失败,鼓励创新的教学实验,使学生体验到“玩即是学”的乐趣;在水平三阶段利用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追求心理和理性思维有所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互帮互学和讨论交流中学习创新,形成“主动”的动力机制,从而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深层乐趣。

刘松林:听了你的介绍后,我都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兴趣了,能不能具体说说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郭建明:在体育教学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被动练习为主动需要,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才能给学生带来乐趣和享受,而享受又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巨大动力,这样体育教学才能取得实效。

一、重视直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新事物,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参与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感兴趣。他们对知识、技能的获取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

如在原地投掷教学中,学生对重复的“满弓”、“挥臂”技术练习感到枯燥,练习质量较差,对“满弓”、“挥臂”动作要求不明。讲解时把课前准备好的“弓”和“箭”拿出来做两个演示(射箭角度固定):一个是固定放弦速度,弓满与不满时箭的射程比较;一个是固定拉满弓,放弦速度快与慢时箭的射程比较。

通过“弓”“箭”直观教具的演示,挥纸包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感受,自然明白了满弓、挥臂技术的重要性,进而建立原地投掷正确的动作表象。这样学生练习起来不但兴趣盎然,而且能准确地理解动作要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功能,通过探索不同水平段的教学情境,逐步增强学生的角色体验感,给予学生的参与机会,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

教师把教参、教材上的知识、技术转化成学生认知、技能时,则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个性、兴趣、爱好等,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学的内容加以灵活科学的处理。

如一年级立定跳远教学中,创设“小蝌蚪成长记”主题故事情境,通过场景布置、音像渲染、语言描绘、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去启发学生观察、描绘情境和再现小蝌蚪的蜕变及成长过程中的活动。从而使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习得运动技能,潜移默化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达到练能与育德的统一。

再如在五年级弯道跑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实物演示(一球被抛击后沿直线运动;一球用绳系住,绳的另一头固定,球被抛击后沿圆心作圆周运动)后,教师提出球受到绳的拉力,被抛击后作圆周运动,那人体怎么才能沿弯道跑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体会,自行发现弯道跑和直道跑的区别。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的。离开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情境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激发作用,针对水平三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要经过努力或者说借助“起跳”才能解决的,才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开启他们求知的心扉,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火焰。

三、重视联想在教学中的发展功能,通过鼓励学生联想,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联想意识,学会联想方法,养成联想习惯能使学生形成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对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将“课标”理念,转变为现实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联想”意识

要让学生敢于联想,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如针对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多种感官功能,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1.针对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其创新欲望。

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前滚翻?这有什么作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顺势让学生思考,人摔倒时会出现哪些动作?为什么有的人摔倒了会平安无事,有的人却受伤呢?从这一联想中使学生知道前滚翻是人摔倒时自我保护的一种好方法;再从小皮球易滚动,联想到要做好前滚翻动作就要做到团身似球状、滚动圆滑,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的特点,利用故事进行联想,创编游戏。

如学生根据“龟兔赛跑“寓言故事情节自编游戏,扮演了乌龟、兔子等角色,并联想到如果我是小兔会输给乌龟吗?自己试着联想续编龟兔赛跑。学生对“狐假虎威”、“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坐井观天”等寓言故事非常熟悉,通过联想,创编出了极具童趣的情景游戏。

3.针对小学生爱动手制作器材的特点,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联想,制作活动工具。

如学生从保龄球运动中得到启发,在废弃可乐瓶里面加上些沙子做标靶,然后用实心球作为保龄球进行游戏。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当然,联想要和正在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即必须以“无限制”走到实际中来。无论学生的联想是多么荒诞与不可理喻,如果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或产生绝妙的创意,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总之,良好的联想意识,是创新的开端。

(二)学会“联想”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程序。凡事有了解决的途径和程序,办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否则便事倍功半。依据联想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联想”方法主要有五种:

1.控制联想,激发灵感。

2.因果联想,发现问题。

3.对比联想,大胆求异。

4.接近联想,开拓思路。

5.自由联想,举一反三。

(三)养成“联想”习惯

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它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思考的延伸,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这就要我们明确认识到:培养联想意识的目的是养成联想的习惯,有了良好习惯才能够达到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1.重视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联想有赖于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知识和经验积累多了,联想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经常进行联想的训练。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在事物之间进行空间联想练习。

3.对学生的联想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联想,以防学生走进误区。

4.在培养学生联想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精心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适宜的情境,才能使学生具备愉快的心情,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使学生处于创造的最佳心理状态。

刘松林:作为特级教师和省教师教学指导用书的编委,你对教师在体育教学实施和执行过程中有何寄语呢?

郭建明:在新版教学指导用书实施和执行过程中,我希望新教师和兼职教师照着做(以葫芦画瓢);部分成熟教师想着做(整合运用);骨干教师创着做(改革创新);名教师引着做(带领、引导教师去尝试完成)。做到:课前“自觉”(自觉阅读、自觉技能储备、自觉内化)、课中“自悟”(悟规范课堂、悟教学设计、悟示范讲解、悟游戏组织、悟运动负荷。悟及时评价、悟安全教育)、课后“自省”(探求方法、关注行为、优化环境、寻求创新)。

刘松林:感谢郭老师从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接受省网的专访,你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教学模式和寄语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引领意义,再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