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工作室

首页 小学体育工作室 > 学科视野 >

践行陶行知思想,做学生的“学生” ——浅谈新课改后体育教师如何改变角色
2016-11-16  作者:xxty  浏览:
践行陶行知思想,做学生的“学生”
——浅谈新课改后体育教师如何改变角色
225400    泰兴市扬子江高级中学     张雷凤
225400    泰兴市洋思中学体育组     蒋赛锋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也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传递和接受了,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成了老师们头痛的问题。通过学习和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著作,陶先生的“做民主的教师”思想让我眼前一亮,我决定,做学生的“学生”,转变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民主的教师   角色   体育教师
一、思想转变,放下“师道之尊”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技能,师生关系单一,教师角色也单一。然而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与老师一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同时《教育部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我们不得不转变思想,放下过去那种师道尊严,成为“学生的同学、学生的朋友及学生的学生”,成为学生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学生的求知伙伴。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我们要想留住“思想的青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道之尊”,敢于做学生的“学生”,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永远不落伍”。
    二、观念转变,走出误区
“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为了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走进新课程。我们更需要转变观念,从“传统教师角色”的误区中走出,实现新课程中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虽然课程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个性的发展。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仍有板有眼遵循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
    1.按部就班。课堂教学的目标、学习的内容、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仍定位在完成知识性的任务。对于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创造的发挥在教学中未能体现。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学生自身这个最好的课程资源,缺少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枚棋子。
    2.维护师道。许多教师放不下架子,仍在处处维护着自己的“师道尊严”,有时刚刚活跃起来的课堂或刚刚点燃的思维火花总会在老师的一声“站好”中破灭;有时学生一个创新性的动作才开始,就被教师的一声“我没让你这样做,跟我学”而打断;有时教师不苟言笑的脸和紧蹙的眉头让学生不得不远离。这样的课堂常令听课的老师惋惜,也同样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打消了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正是因为教师没能完全走出传统角色,才使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程式化,缺少了生气与乐趣,缺乏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学生只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教学相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走出传统误区,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一道学,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角色转变,敢做学生的“学生”
    有的老师说:“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反映了体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心态,其实,也不难,那就是“洗心革面”。洗心,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革面,代之以新的面貌,敢做学生的学生,做民主的教师。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1.虚心;2.宽容;3.与学生共甘苦;4.跟民众学习;5.跟小孩子学习。”
    我们要努力做个“民主的教师”。体育教师在课堂如何做到“民主”,我认为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与学生共甘苦”——平等互动
    平等互动就是指教师要有民主意识。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对话情境”,平和的语气,温馨的笑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育情境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彼此敞开心扉,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
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我常常只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步伐和手位,学生创编出来的动作却老是能让我眼前一亮,她们成了我的老师和帮助我教学的助教。教师只要善于引导,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真正的教育。”
    善于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成为课堂的统治者、霸占者,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虚心”——虚心互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虚心,虚心,虚心,承认一无所壬,一无所能;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说不知,人说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也有不懂的问题,我们要相信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喜欢篮球,他能滔滔不绝的说出NBA所有运动员的资料和特长,而我们只能佩服;有的孩子疯迷足球,他们对于足球世界杯、对于各国的运动员、对于足球的技战术顺手捏来,而我们只能请教;有的孩子从小就练习乒乓球,发球、进攻、防守……而我们只能认输。但这一切都没关系,我们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此时的教师不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与学生只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末,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这是陶先生对我们的教诲和忠告。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也应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经常性地“充电”,以开放的心胸去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去探询真知,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素养。
    要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我们要由“导师‘向”学友’转变,虚心向学生学习,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三)“宽容”——宽容互爱
    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爱生如子”是前辈们给我们做出的楷模。
    转变“园丁”角色,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不能把学生视作“另类生命”,随意“修剪”,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一棍子打死”。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当作我人的神圣责任来做。
    体育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我们知道陶行知先生的“三颗糖”的故事。学生犯错误,往往不是品质问题,而是出于好奇或者其他心理原因。学生出了问题,教师要做认真分析,正确引导,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痛下杀手。我们的学生尚未成年,还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成熟,出现一些毛病和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热情地伸出双手。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宽容、一种期待;对教师来说,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甘当人梯,让学生站立在自己的肩膀上,鼓励学生超过自己,胜过前人。
    陶行知先生说过:“纸上的教育改造能有多大效力!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做个民主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尊重、宽容、爱护每一个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勇于做学生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傅道春教授说的:“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只要我们学习陶先生的“爱满天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当好学生的“学生”、“朋友”、“同学”、“老师”,相信一定会“桃李满园”。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文集》第174页、第187页
2. 《新教育评论》第1卷第12期(1926年2月)
3. 《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潘涌,2004年1月,《语文天地》)
4. 《教师角色如何变化》(2003年5月《人民教育》)
5. 《新世纪教师素养》(2003年6月  主编:张行涛  郭东岐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