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工作室

首页 小学体育工作室 > 教学随笔 >

在践行中提升锻炼能力,享受健康生活
2015-12-24  作者:xxty  浏览:
——襟江小学体育学科“以‘行’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
泰兴市襟江小学      郭建明
在全面审视当下教育中的问题的基础上,我校围绕“知情行协调教育”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建构了“知情行协调教育”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教育理念与追求,为使这一理念更具有实践意义,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我校开展了“我们行教育”主题实验。以“行”为中心--为“行”而学,以“行”促学,学以致“行”,以“行”评学,已成为当下襟江教育的新探索、新追求、新方向。这亦成为我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2013年制定出以“行”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实施意见,创建体育教育的新模式,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强化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项体育实践活动,拓展践行的时空,培养学生养成日常生活的锻炼习惯,提升终身锻炼的能力,享受健康的生活。
一、为“行”而学——为提升学生健康生活能力而学
1. 把握学情——立足于解决生活问题
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之能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拥有真本领,用所学本领自如应对生活之需,使自己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一句话,学习是为了改变,改变学生当下、未来的生活质态。
对体育学科而言,“为‘行’而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体育学科知识和运动技能,在适度、适量的体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自觉的锻炼习惯,磨练意志品质,愉悦身心,提升终身锻炼的能力,享受健康的生活。
基于此,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从学生需要出发,合理、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行”的实效。
在前滚翻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前滚翻?这有什么作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顺势让学生思考,人摔倒时会出现哪些动作?为什么有的人摔倒了会平安无事,有的人却受伤呢?从这一联想中使学生知道前滚翻是人摔倒时自我保护的一种好方法;再从小皮球易滚动,联想到要做好前滚翻动作就要做到团身似球状、滚动圆滑,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下压式”交接捧技术时,让学生边自由练习“上挑式”交接棒,边观察思考“上挑式”的缺点。等学生发现缺点后,教师提出“有没有其它传接棒技术来克服‘上挑式’缺点”的问题,让学生去对比联想,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下压式”传接棒的学习中。
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却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有一定的运动能力;男生喜爱上体育课,尤其喜爱上球类项目的课,但有少部分女生对篮球等这类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却羞于出手或是心存顾虑,针对学生中间出现的这些问题,老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采用降低难度、情景教学和音乐教学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对篮球的认识。
2. 开发教材——致力于联系学生生活
现行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等诸多特点,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的使用绝不是简单的拿来,更不是机械的运用,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教材成为引发兴趣、诱发活动、促使成功的凭借,须对教材在与生活、与学生的联系中,进行必要的调整,有效的开发,让教材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小篮球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而原地运球更是篮球运动中的基础技术。严勇老师在设计这一节课时,从开始的熟悉球性的练习,到多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原地运球的练习,都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不断刺激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掌握原地运球的动作方法。
单双脚跳是发展低年级学生跳跃能力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学生跳跃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张小芬老师设计的“我和拼板一起玩”这一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拼板活动,由浅入深地将技能融入其中,使学生在玩中学,获得身体的运动经验,将教材的空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顾玉祥更是知道足球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但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他对三年级足球的教学技术进行了简化,增强游戏性。在课中运用学生自制的纸球学习足球动作技能,进行足球游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作。
尤圆老师为了解决投掷教材不安全的因素,开发纸器材贯穿整节课的教学,通过甩纸炮、掷飞机、扔纸球一系列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保证了练习的密度和安全性,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肩上屈肘的投掷技术。
二、以“行”促学——在体育实践中提升锻炼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见,“行”是知识的源头。这里的“行”就是实践。实践产生真知,实践创生智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实践 ,从而去探究、发现,然后“再创造”。老师们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活动现象”,创设“活动情境”,走进“活动天地”,创造性地整合、利用教材,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玩起来,在玩中提升锻炼能力,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1.在践行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的内在动力。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作支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决定他学习的效果,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前提。
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对于枯燥的体育知识,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如何使枯燥的体育教材变成生动有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的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体育技术技能充满好奇心,对学会体育技术技能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更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行”的情境,引发“行”的兴趣,提供“行”的依托,为教学的成功提供保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预设有效的锻炼形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热情。
张小芬老师在教学“双脚跳”时,通过不断提问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怎样跳过这样简单的问题刺激,激发、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交流,掌握双脚跳的技能。
严勇老师的一节篮球原地运球课,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一直保持对运球动作技能学习的兴趣,他采用了8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之多,有左手运球、右手运球、左右手交换运球、低姿运球、高姿运球、运球报数、运球抢断球等。
顾玉祥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创设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羊圈保卫战”、“赶羊入圈”等,让学生在体验情境中增强学习兴趣。
尤圆老师用一张纸贯穿一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折纸中去产生练习兴趣,折纸炮甩,折纸飞机投,变纸球扔不但保证了学生练习的密度,更把枯燥的内容变得兴趣化,更易学生掌握动作技能。
2.在践行中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尤圆老师“投掷轻物”的教学设计中首先运用尝试练习法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的动作问题。而后运用对比学习法,让学生相互对比、交流、评价悟出投掷动作要领,理解其动作要领的含义。这样,不断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高伟老师在30米障碍跑教学设计中,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设置不同的障碍,让学生自由尝试各种通过障碍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边践行边思考,如何快速有效的通过障碍。通过对比示范并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过障碍练习,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障碍跑接力的形式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挑战,战胜自我的精神。
张小芬老师用拼板设计教学。让学生利用拼板大胆想象,以探索拼板的各种不同玩法为主线,由浅入深地将技能与创造力有机联结在一起,学生在教师在启发、引导下实践跳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单、双脚跳”的动作技能,使学生在不断地践行中学会动作技能。
张志美老师在蹲踞式跳远技术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利用分层教学,从上一步单脚起跳练习到上三到五步起跳越过横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发展了学生的跳跃能力。
三、 学以致“行”——走进生活,在实践中享受运动乐趣
学了就“行”处处行。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学习的第一步,这是必要的;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在课堂上创设“准行”的情境,让学生学以致行,或者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真正的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才是知识学习的终极目的。因此,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要给学生的“行”搭建舞台,留足空间,使教学不仅仅满足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加以实践运用,在运用中巩固知识技能,享受锻炼的快乐。
1.搭建“行”的平台
在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不断的践行中协作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所以搭建行的平台就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整合 、利用教材,构建和谐的课堂,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课堂氛围中接受身体和心理的锻炼,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由“准行”向“真行”转变。
如上低年级“攀爬”课时,老师可为枯燥的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设计“消防演习”、“汶川救援”的情境,让学生在模仿大人的动作中开展实践练习;中年级体育教学可把学生生活中乐意开展的项目搬进课堂。中年级学生特别喜欢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如滚铁环、跳皮筋、打蛇螺等。教师完全可以把这种“生活现象”,拿来作为教材进行教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天地”,如生活中的球类活动、体育欣赏、滚翻、攀爬及各种自我保护的动作,都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反映,我们应特别注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明白体育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在体育欣赏中了解了体育知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欣赏需要。
2.留给“行”的时空
学以致“行”,也就是学以致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所学技能加以应用,课堂教学中把在“行”中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要让学生在自行运动的实践中,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巩固动作时间,要有静听花开声音的细心和耐心,拓展学生实践的时空。
一年级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创设“小蝌蚪成长记”主题故事情境,从课的开始部分,学生就清楚本节课的角色是“小蝌蚪”,了解小蝌蚪的成长与活动。以小蝌蚪在池塘游啊游,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大胆的展示自己的动作,达到充分活动身体的目的。了解蝌蚪先长出两条腿后长出两只手,最后脱落尾巴,蜕变成“小青蛙”。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开动脑筋,大胆模仿,积极练习,达到体验单、双脚跳动作要领之目的。将小青蛙所学本领通过游戏比赛展现出来,并在跳荷叶捉害虫过程中突破双脚轻巧落地的难点教学。
张老师在课中让学生摆图形练习跳,学生自由想象摆图形,自选跳的方式练习,给学生以充分的时空去践行自己所学的跳的动作技能。严勇老师的运球游戏,学生分小组自行组织,自己充分尝试不同姿势的运球,贯穿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运球的快感。学生带着这种快感的余味,在课间、课外践行篮球的运球动作,享受到更大的篮球运动乐趣。
四、以“行”评学——评价“真行”,让实践“行”之有效
在推行“以‘行’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在进行着新的评价方法的探索。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新主张:用学生的行动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情况!行不行,重看行!这里的“行”,强调的是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的情况,要看学生是否有运用的欲望,运用的熟练度、合理性,看他们能否产生更强烈的学习热情,能否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改变,是否会对当下或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等等。
有了这样的评价观,考试、考查也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知道仅仅靠几节体育课还难以保证学生身体的健康,须让学生在享受体育活动带给他们快乐和成功的同时,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为达到此目的,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教学评价,坚持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快乐享受成功,同时还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体育学科之行——课外锻炼进行寻得了更多的素材资源。
1.课间活动践行
课间让学生自由结合以小组的形式创编一些简单的运动量适中的小游戏,或将已学的游戏进行改编,并把学过的知识、技术应用到游戏里。(学生互相评价)
2.课外作业践行
每节课都有课外作业,在完成体育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践行的能力。(家长评价)
3.竞赛活动践行
在学校举行的篮球、足球年级联赛、冬季三项活动、春季运动会,学生展示出来的践行能力。(班主任评价)
4.彰显优势践行
学校为学生践行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提供舞台,积极参加班级吉尼斯、年级之星、学校徐小平奖的评选。(学校队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