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工作室

首页 初中语文工作室 > 教学随笔 >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随感
2017-11-27  作者:肖军  浏览:
在这个暑假里,我接受到了来自各个角度的言论洗礼,这就是所谓的知识轰炸吧: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常州实小的陆星梅校长在介绍他们学校的“林树”课程时说:由一个树扩展到一片林,由一篇教材拓展到一个系列,不能让学生在一棵树上吊死。

*钟楼实小的蔡淳之校长在分享他的《六年级的语文书——<西游记>》时说:“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这么多的教材,为什么非要学哪一篇课文才是学语文?我只教经典!”

……

各种言论,百家争鸣!

直到粗读了上海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吧!当前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正在热议中!

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很困惑的问题,有时候即使看了课标感觉似乎都是明白的,但是因为课标的呈现都是大的条条框框,所以具体在每一课中实施起来依然有很多迷茫之处。虽然常常也提醒自己,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一看教案,就自然而然地指向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讨论,感情色彩的剖析……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们能总结的最多也是课文的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模式说再见呢?对我来说,真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们语文教材提供的就只是一篇篇的课文,至于究竟要教什么,除了课后的生字词外,其他的难道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吗?

在吴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中,采用专题行动研究,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这一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分成四大类,一是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二是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三是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四是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其中,我最关心的,或许也是大多数老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便是教学目标的选择和确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明白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而我们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关注的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些都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怪不得有专家会毫不客气指出,据调查“教师讲课文” 不比“学生自学”效率高,认为很多语文老师工作的含金量比较低。说到底就是很多语文老师还分不清“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和“本体性”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上,白费力气,使语文课没有起到真正的实效。

联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常常喜欢用“学会、体会、了解”等字眼来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例如“学会本课的字词”“体会爱迪生的优秀品质”或是“了解参照物的原理”等,现在想来,这些目标笼统而没有检测的标准,不仅操作没有规范,学生收获更是甚少。如果我们在教学目标增加了知识为技能的内容,如概括课文主要的内容后要求说出概括的主要方法和步骤,景物描写要求能识别正误和学会运用。那么,这堂课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就有了底,教学活动也就有了方向。

当然,对照书中的观点,我也有我做得好的地方,例如我一直比较重视语言的表达训练。文本语言的重组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就《司马光》一课,我曾在教学中进行了三次语言训练。第一次,“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这句话写了四样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怎么教这句话呢?仿写:教室里有讲台,讲台上有一瓶水。第二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先借助图片理解“慌”,说说别的小朋友慌在哪儿,再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第三次,是“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动词承接关系的句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做过哪些事,并可以一边说,一边表演。我想这就是从课文中梳理出本体性知识,然后学习、理解和运用。

总之,我坚信教学落实本体性目标的方向是对的。明白一节好的课,应该有这样两个特征:其一,在纵向上学生的学习有阶梯式的提升,或方面的扩展;其二,在横向上学生建立相互的关联网,并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而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左右着一节课的方向。如果我们要想明白教师想教什么?首先就要看教学目标是怎么定位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就要看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是否一致。如果我们想检测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看学生有无发展。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应该追求“教会”,教师必须学会舍弃,教学目标不要过于臃肿,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无论是语文知识的教学还是语文方法的教学,都应该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流程设计。其实说到底,语文课就要干语文该干的事,可以学语文知识、教方法,或提升语文技能,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地理课。而这些转变都需要在实践中逐一去落实。

由此看来,落实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