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工作室

首页 幼儿教育工作室 > 学科视野 >

浅谈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情感
2017-10-27  作者:成凤舞  浏览:
浅谈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情感

                      泰兴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成凤舞

【摘要】:拥有良好的情感教育,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实践中也发现,音乐在培养幼儿的情感方面起着特有的功能。“事之形有美恶,而后吾之情有爱憎”。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它的特点是寓教于自由活泼、生动愉快之中,给幼儿直接感知、情绪体验,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词】:幼儿情感教育 音乐活动  

陶行知先生对于音乐教育十分重视,他虽然不是专职音乐教育家,但却是大众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要求音乐教育要从大众的感情基础出发,从其所处的生活、社会环境出发。[1]

当代情感教育理论指出:情感并不是附属于其他心理活动的“副作用”。它是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适应机制、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生命延续的运转机制”。[2]因此,情感除了生动性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有着其他心理素质不能代替的作用。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情感是早期儿童社会性行为反应的一种原始动机系统,有着一定的自然先天性。

当幼儿未来能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成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时,音乐语言、肢体语言都是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然而在长期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以下的瑕疵:① 重视技艺训练,忽视审美教育。② 重视教师本位,忽视孩子的能动性。这种重“智”轻“情”的偏差,停滞了孩子主动参与的脚步,泯灭了孩子对音乐的灵性,把孩子扼杀在了音乐的“摇篮中”。[4]这与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座右铭是相悖的,所以说现代音乐教育目的不在于让幼儿掌握更多的技能,而是要“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其中“感受和表现”是音乐的教育的前提,“萌发和初步”是需要把握教育的尺度,而“情趣”则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充分利用“情感”这条无形的线,让音乐开启孩子的心智,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愿望。

怎样通过音乐教学去培养幼儿的情感呢?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是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3]因此,要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育情因素,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

1.创设温馨愉悦、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萌发幼儿积极的情感。

音乐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感交流过程。平等、和谐、宽松、愉快、自主的环境,可以诱发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记得小班孩子在刚入园时,焦虑、惶恐的情绪比较严重,为了缓和孩子们的焦虑,就带着孩子们一遍遍的哼唱他们熟悉的歌曲《爸爸妈妈去上班》,孩子们很喜欢这首歌曲,就连最腼腆、胆小的孩子都喜欢这首歌。在睡午觉的时候轻轻哼着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音乐活动中鼓励孩子们大胆表现自己,始终把握两点:①我和幼儿是互动互爱的平等关系。教师自己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做孩子们的大姐姐,以平等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中,并鼓励、表扬、支持、肯定、接纳和欣赏孩子的表现,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缩小心理差距,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和内在的动机。②幼儿与幼儿之间是互学互助的伙伴关系。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被接纳、被认同的心理需求,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而且也能够对幼儿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自我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5]

2.准备大量充分的物质材料,满足幼儿在活动中的需求。

幼儿时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只有创设能使孩子触景生情的情景,提供幼儿参与表达情感的条件,教育的作用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定的情景、用图片的展示、情景的布置、游戏的开展等,对幼儿的情感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例如在《这是小兵》的音乐活动中,先让孩子们观看了解放军行军、吹号、开枪等等各种图片资料,然后让孩子们欣赏音乐的节奏,感知乐曲铿锵有力的特点,并对音乐进行想象动作创编,孩子们创编的积极性高涨,并一个个的跃跃欲试,积极地表现自己。

二、选择教材,感受作品的情感因素。

1.选择合理的教材。陶行知先生认为,要选择合理的教材,从实际的情境出发。选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的针对教育的教材,选择便于孩子感受音乐形象,产生与其相一致的情感共鸣。

如《大猫小猫》,在游戏中体验乐曲的愉悦情感,感受猫妈妈和小猫之间的亲子情感。《老鹰和小鸡》描写的是一群可爱的小鸡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玩耍,当老鹰飞来时,小鸡想各种办法躲闪的情景。

引导孩子感受作品的情感因素,激发幼儿的情感动力。

除了要选择浅显易懂的能被幼儿所接受的音乐作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特点,引导幼儿把握作品的不同内涵,从而达到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目的。有感情唱歌才能好听,我们在上课时也经常说:我们要用最好听的声音唱歌。什么是“好听的声音”?孩子又怎么样懂得去用感情来演唱呢?能就应该激发幼儿的情感,怎么激发幼儿的情感呢?在人类的活动中,离不开美妙的音乐,音乐能引起人的瑕思,能使人产生共鸣,更能激起人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这条无形的线,让音乐拨动孩子的心弦,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从此产生共鸣。

例如在乐曲《扶爷爷奶奶走路》中,为了让孩子们能把握爷爷奶奶走路乐曲的节奏,活动中,询问孩子:爷爷奶奶是怎样走路的?(慢慢地走)为什么会这么走路,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只能走得慢慢的。在体验小朋友走路的乐曲时,知道小朋友活泼可爱,走路的时候蹦蹦跳跳。并且提示孩子们,爷爷奶奶走路走的慢,我们小朋友要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们的身心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中。

三、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夸张的表现引领幼儿的情感体验。

要让音乐作品感染幼儿,首先要让音乐感动自己。因此,教师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优美的舞姿、饱满热情,都将感染幼儿,唤起幼儿的美感,激发幼儿的情感表现,拨动他们的心弦。

生动形象、精辟简短的语言,对幼儿理解、感受音乐作品内容 “点拨”的作用,能把孩子带入音乐这个情感最细腻的境界。

音乐刺激幼儿听觉,孩子对声音产生想象,并与其知识、经验产生共鸣时,便随即会“动”起来,这种动是一种对音乐的表现,是孩子内心感受音乐的一种外部反应表情、动作,也是感受音乐的深化。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模仿。因此,教师逼真、夸张、投入的表演,能激起幼儿兴趣,从而点燃幼儿情感的火花。

在音乐欣赏《蝴蝶花》这个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对音乐游戏产生兴趣,老师用自己夸张的动作来表现:哟!原来是一朵美丽的蝴蝶花。并且在音乐结束时,用多种不同的动作来表示花朵的开放。孩子们对老师的夸张动作很感兴趣。并且对于完整地表现这首乐曲表现得很积极。

音乐给人带来愉快,为人创造联想,音乐更催人积极向上,只有不断的去引导,深入激发幼儿的情感,才能感受生活的真谛。“情感教育”作为音乐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激励我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卷三,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344

[2]《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李文跃,2011年第03期

[3]《幼儿园工作指南》《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03期

[4]http://www.age06m/gardenportal/Detail.aspx?InfoGuid=d048ab64-af36-4607-a8ef-28a7e31c1189《幼儿音乐活动中情感教育的研究》2005.11.21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 组织与实施,2001年7月2日教育部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