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工作室

首页 幼儿教育工作室 > 教学随笔 >

绽放“游戏”之花,寻找最美风景
2016-12-15  作者:duanxiaomin  浏览:
游戏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前我们的幼儿园在领导的带领下,全园开始把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作为业务园长的我,也非常苦恼,为什么实施起来就这么困难呢?当时的我只是一味地找各种客观原因:我们幼儿园是一个农村园、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我们老师对游戏价值认识不够深入……最近通过学习培训,我发现出现这种问题不在于各种客观条件,而在于自己认识不够深入。我想了很多,作了以下思考:
    一、指导目标上——理顺结果目标的关系
  指导得过程目标强调得是促进幼儿游戏过程中主体体验的获得,指导得结果目标强调的是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方向。两种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过程目标的实施是结果目标达成的必要准备,是一种量的积累过程,而结果目标的达成则是过程目标实施的必然结果,是质的飞跃。良好的结果要靠良好的过程来实现,只有既重视结果目标,又重视过程目标,才能带来良好的指导结果。
  二、指导内容上——理顺根本内容与基本内容的关系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在的活动,其主题内容的产生、玩法步骤等都是幼儿自己决定的。但主题内容的产生受幼儿的经验及其所处的环境制约。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幼儿游戏主题内容显示出极大的不同。即使在一次游戏中,幼儿游戏的内容也有着变化的可能。因此,教师的指导内容不应落在游戏主题、玩法的主观确定上,而应落在如何促进幼儿游戏内容的自发生成与发展上。这一根本性的指导内容必须通过几方面的基本内容来实现:其一,情感方面的引导,主要激发并维持幼儿游戏的兴趣;其二,能力方面的引导,主要启发幼儿想象、创造,指导幼儿提高游戏技能,鼓励幼儿友好合作;其三,品质方面的引导,主要鼓励幼儿独立自主、坚持到底等;其四,习惯方面的引导,主要引导幼儿爱惜物品等。理顺指导的根本内容与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指导活动中重视全方面的、整体的指导内容,从而打破传统指导单一和狭隘的框框。
  三、指导方法上——理顺按需介入与间接指导的关系
  按需介入与间接指导是游戏指导活动中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前者是首要原则,后者必须在坚持前者的前提下实施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性极强的活动,当游戏顺利进行时,教师的介入才可谓是雪中送炭,遵循了按需介入的原则。然而,教师按需介入并不等同于适度指导。因此,教师介入之后,还须进行间接指导,即以引导者,支持者及玩伴的角色融入幼儿之中,使幼儿在无外在压力的情形中受到指导、得到帮助,获得满足,由此推动幼儿游戏的自然发展。实际上,按需介入主要解决了指导的适时性问题,间接指导主要解决了指导的适度性问题。
老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事实经验表明,那些幼儿园课程经验做的好,都是老师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老师有种充分的热情,她们的课程就能充分做好;如果大部分老师认为这是她们的事和我们没关系,这个幼儿园课程是不可能做好。要把老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位老师都成为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这问题不解决,课程建设项目是没办法推进的。
    调动了教师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找准了“课程游戏化”这个着力点,我们的改变和进步指日可待。我们都知道,《规程》、《纲要》都有一个命题: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基本活动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它不是把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改成游戏,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第一点是:幼儿园课程应该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让孩子感觉到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要把这种精神体现到一日生活里面去,尽可能用这种意识来组织活动。晨间活动可以吗?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吗?都可以。第二,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应充分保证,在《规程》、《纲要》、《指南》我们都能看到“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的要求已越来越细化,并且有了量的规定,在每天两小时(冬季为每天一小时)的户外活动中,除了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早操、集体游戏等)以外,应当注意为幼儿留出自由游戏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地奔跑跳跃、嬉戏探索,满足幼儿自由自在活动的欲望。 除了确保幼儿每天都有充足的自由游戏时间以外,还应在过渡环节和户外活动中恰当地组织集体游戏活动。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戏是快乐地学习,我们应该让孩子置身于快乐地生活和游戏之中,作为幼教工作者,一定要转变观念,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才能逐步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